温秋艳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课前导入的形式开展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喜爱,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创设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需要进行详细的整合和解决,进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定提升,帮助高中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深化发展。
关键词:史料;课前导入;高中历史;创设
史料课前导入法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建相应的情境,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史料课前导入法能够降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有效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
一、高中历史课前导入的重要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依靠网络平台,使用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抽象化的高中历史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历史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充分的提升;还可以通过侯建历史模型的形式,直观演示空间、图形、解题方式,通过历史实验简化历史知识,让历史验证变得更加简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延伸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中,使用网络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课后、课前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利用起来,进行高效的课程导入和复习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使用互联网+的形式能够最大化的创建有助于教学的环境,实现历史知识的生活化和实践化发展,通过情境、对话、合作、意义构建全新的立体教学体系,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1]。
传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是单纯的利用考试成绩进行学习情况的判断,不能及时适应新课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平台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能够更直观的接受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找到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规律、解题技巧等,展示学习成果,积极参与探讨和探索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物理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课件、制作微课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短暂,学生对于难点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程度有限,但是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彌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课后学习和课程导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观看视频、重复学习教师制作的课件,总结教师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制作符合班级情况的教学模块,对集中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发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短板。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养成的良好的课程导入和复习习惯[2]。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形式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中仍旧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进行知识的传授。原本具有一定趣味性的知识在教师僵化的讲解中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历史课堂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够有效发挥,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
(二)教师教学资料选择不科学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视频和音频充实自身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对一部分视频材料的整合判断不足,导致在教学中使用的资料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差。学生接受视觉效应的影响,对知识内容具有较深的印象,即便是视频内容自身存在错误,在学生的记忆中也十分深刻,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向[3]。
三、史料课前导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导入素材在高中历史课堂之前可以运用到非常多,比如:课本资料、影视作品、对联、音乐曲目、史料等。课前导入经常会用到的素材则是史料,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创建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课前导入中,可通过灵活使用史料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但是经常在课堂中使用史料,学生肯定是会感觉到乏味的。所以,在课前导入不要硬性的加入史料,可以灵活地导入让学生不会感觉到审美疲劳。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使用提问的形式教学是常见的方式之一,为了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将问题设定为具有一定导向意义和引导作用的模式。在教师问题的引导和促进中,能够逐渐深化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提问,“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我国近代史也是一段屈辱史?”“在近代史的学习中你觉得哪一段历史事件是最吸引你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能够展开自身的联想和思考,根据教师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进行整合和构建,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再一次构建高中历史知识基础,并且逐渐强化自身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深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是十分常见的做法,高中历史知识与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储备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有效的转化自身的思维,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示历史阶段中的真实情况,降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误解,促进学生开展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深化认识[4]。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近现代社会现状的影片和图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向学生表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便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在《虎门销烟》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影视作品的片段添加在教学中,利用具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提升学生对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增强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程度,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适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
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一些史料在部分学生的眼中也是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点的产生源于众多的历史事件,教师在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局限性,不能够正确区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影响了学生正确有效感知历史故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建立“历史故事小剧场”鼓励学生将历史故事编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历史故事中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和人物,进而进行历史人物扮演。在多次的场景选定、清洁展示、台词练习中,学生已经能够充分感受历史故事中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背景,进而也能够逐渐深化对历史故事和知识的理解[5]。
结束语:根据上文研究内容可知,在高中历史教学进程中,使用史料课前导入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历史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进行史料课前导入法的使用中,应当适当转变自身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充分吸收当下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熊英,蔡明伦.试论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前导入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6):147-150.
[2]任天芬.以"导"抢占课堂"先机"——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导入[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84-85.
[3]陈飞霏.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7,9(9):180-181.
[4]张淑惠.例谈历史课堂导入技巧[J].新课程导学,2013,(33):37.
[5]孟凡娟.浅谈历史课的导入策略[J].东方教育,201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