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平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线上”教学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形式。乡下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少,教材往往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总是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线上”教学的质量。下面,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线上”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影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就经常有意识的灵活处理教材,通过视频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探险”单元(七年级下册)时,发现学生早已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好几遍了,我一讲到“探险”话题时,同学们并没有被那些“探险家”的精神所感动,对探险的激津津乐道(如蹦极、冲浪等等),我先是营造氛围,给了一节课让他们探讨“探险”这个问题,学生最终因亲身体验和材料积累太少而面临困难,但我总觉本单元素材很好,有得不到充分利用,看到《太空一日》的杨利伟,便灵机一动,本单元课文中的形象可以用“英雄”来形容啊,于是,我便找来曾经上映的大片《英雄》,在学生的课下时间进行全重放,看完片子,我便以“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如:杨利伟等人是英雄吗?斯科特呢?结合学生的理解,请同学们写出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或大声辩论,或慷慨陈辞。
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们自主寻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的内容是《黄河颂》,有同学说“黄河”隔我们太远,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我一听这不正好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吗?于是,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通过网络,搜索《黄河颂》的视频和黄河的介绍视频。结果学生的能动性被激发,科代表把一套精心编排的视频搬上了讲课屏上。同学们热情高亢,他们自己利用视频对黄河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把《黄河颂》记在了心中,之后又写下了很多脸炙人口作文。这样的视频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
学乐云、钉钉等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当今社会,五彩缤纷,瞬息万变,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除了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还有电视、网络、電子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的巨大影响,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平台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因此,如果我们能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生活面,为语文学习积更多的素材。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学生在家住的时间长了,难免对学校有思念情结。应该开发学校的学习资源。应该说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我想,语文学习应开放,留心处处皆语文,在“线上”教学中关注体现学校生活,是校本课程学习积累的捷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催化剂”。
我校教师开设有校本课程,如足球、象棋、围棋、跳绳、毽球球艺、乒乓球艺、篮球、阅读、绘画等等,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如,结合校本课程“名著欣赏”,指导同学们自编创作,先由同学们讨论、确定剧本的主题、内容、人物,然后再分工协作准备资料、丰满人物形象和相关情景:再由同学们分头执笔写出自己负责的章节或片断,最终创作出自认为不错的作品来。学生们能在创作中体会出艰辛与乐趣,更加体会出学校就在身边,从而更有滋有味的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阅读中,最终在欢声笑语中爱上阅读。在校本课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了,学生放松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留心大自然、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学生不在学校,学生更容易突破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这广泛的空间里吸纳独特感受,陶冶情操,形成态度,认识到旅游、参观、访问、调查都是学习语文的学习形式,我曾多次引导学生走向街头,走到田间小路,让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现实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即是语文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疫情的变化,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语文就是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让学生把对“线上”学习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感觉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真正的语文教育。
疫情的发展变化,网络的日益更新,使得社会的“线上”交往,情感的“线上”交往,学习的“线上”交往,成为了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也应重视“线上”交往的过程,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体验。我很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给语文教学同行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