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妮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新型阅读教学形态进入我们的视野,如: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班级读书会、群文阅读……在2019年度语文教育十大关键词:排名中,群文阅读排在了第一位。作为一種具有突破性质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受到了极高的关注。那么,应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怎样寻找议题,怎样组文?本文将进行阐述,希望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整体的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群文阅读;议题;组文
一、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意义
1.让学生适应真实的阅读材料,回归到阅读的本原
在如今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呈几何倍增,结构复杂,呈现方式多元。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处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碎片化知识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复杂,话题越来越丰富。而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删减,经过修饰,有明晰的道德告诉和知识呈现的文章,并不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真实的阅读材料。群文阅读,就是要强调对真实阅读材料的模拟,让学生有机会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梳理、整合,让真实的阅读在课堂上发生,让学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
2.让学生感受、学习接近文学的表达
语文课一直强调要教表达。在大量的语文课上,教师在教什么表达?教的无非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型、修改病句、一个字,好在哪里、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这些表达都是语言的、语法层面的,除了这些表达外,还有接近文学的表达,如:文学里的幽默与讽刺;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故事中的转折;小小说的结尾;事物的象征意义……群文阅读,就是要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文学里的奥秘,发现故事里的密码,发现写作的技巧,学习接近文学的表达。
3.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人的生命中,在人类的发展中,高阶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阶思维让人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境。群文阅读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课堂中,学生会沉浸在阅读过程里,努力搜索一切与议题相关的信息,会经历短时记忆、快速理解、信息编码等步骤,完成对每篇文章的剖析,进而通过归纳概括,挖掘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在意见的碰撞和磨合中训练反思批判,最后在师生集体智慧中迸发出新思想、新感悟。在此过程中,群文阅读让思维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自然而然的得到训练。
二、群文阅读中怎样寻找“议题”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而后围绕议题,通过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议题”就是一个话题,这个话题要有开放性和可议性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确定“议题”,也就是解决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议题”去哪里找?
1.统编版语文教科书里找。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每个单元都有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可以围绕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去寻找议题。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第2课《祖父的园子》,作者是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情感的,那么教师可以以“借物抒情”为议题,找到一组文章,进行群文。同时,这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关于童年,也可以以“童年”为议题,进行群文,了解不同作家笔下的童年有不同的滋味。再比如,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是的关于童话,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童话中神奇的想象。关于童话的议题,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如:“童话故事的反复结构”、“童话的叙事密码”,“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童话的风格”……总之,议题的选择,要围绕教材,结合语文要素。
2.生活里寻找。非连续性文本的群文,可以从生活里寻找。比如“可怕的塑料垃圾”“个大的草莓能不能吃?”“旅游攻略”……
三、群文阅读中怎样“组文”
围绕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就是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用什么来教,就是选择恰当的文本,这是群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选择的这组文本要围绕议题,由议题统领。并且,这组文本要具有结构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在选择的文本中,要能找到这组文本的内在规律,包括内容结构的规律、形式结构的规律……有规律的文本,才是最佳材料。
1.一篇带多篇组文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慈母情深》,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进行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在这部小说里,记录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母子情。在文本的选择上,可以采用1+1的方式。前面这个1就是课本里的这篇文章,《慈母情深》,后面的这个1,可以是小说《母亲》里选取的内容。1+1,一篇带一篇,是群文阅读最低的要求,通常情况之下,要一篇带两篇,或者带三篇,甚至带多篇。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在导入课文以后,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鼻子一酸,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仔细品味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会发现,整篇文章都在写母爱,母亲爱我,但是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把这种爱表达出来呢?就是通过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来表达。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场景描写、什么是细节描写,怎样通过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之后,让学生运用第一篇文本习得的方法读第2篇文章——《慈母情深.续》。文章的内容其实是小说里紧紧接着课文《慈母情深》的部分。描写母亲描写母爱这样题材的文章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么选?这是采用的是“同书”选文的方式。选择同一本书中能够关联起来的片段,更有利于学生运用第一篇文本习得的方法。因为同一本书里,作者的写作手法基本上是前后一致的,这样不仅可以做好群文,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求同存异式组文
“求同存异式”,也称为群文共读,是群文阅读最为典型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选择的一组文本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具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一般是先同后异,逐步深入。先让学生发现文本在思想内容或表达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再去厘清文本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什么效果。这一课型更加符合群文阅读“多元一体”的组文特征,所以最为典型。
在《梦想》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的四篇文本《丽莎想要一只狗》《飞天梦》《儿子,你不是韩寒》《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它们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关于梦想的,主题相同。同时,这四篇文本也是存在一定差异,每一篇的叙述方式是不同。这样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群文。
在学生知道前两篇文章主人公如何实现梦想之后,让学生比较,比较两篇文章中的梦想,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对比,达成了一个共识:同一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顺序。不同的表达顺序,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通过这一组群文,可以让学生对梦想这一主题有了多元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而且通过对文本差异的探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文本的细微差异引发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一个新高度。
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在尝试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克服困难,突破自己的时候,就会获得一次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于泽元
[2]《让学生学会阅读》将军晶
(安宁市昆钢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