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玉
摘要:建设优质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是顺应学习方式革命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的,那么应该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呢?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教学的本源,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去体验思维过程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而不要把学生作为体现个人水平的工具。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构建;高效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及时复习、确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拓展延伸、当堂评价等教学环节来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尤其重要。
一、巧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我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情境。还可以引用新闻事例创设情境,如在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一目时,我就引用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创设情境,简单介绍事件之后,请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驳斥和批判“藏独势力”分裂祖国的言行。这一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到其实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它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并能为现实服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结果只是追求了表面的形式,实际上却远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一定要针对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同时情境设置要得当。
二、及时复习。
脑科学研究认为,复习是有时效限制的,也就是说,抓住时效进行复习可以延长记忆的时间。反复进行几次复习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沉淀。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二天、一周之后和一个月之后是三个最佳的复习时间。
因此在上新课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每周的第一节课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周学过的主要内容,每月用一节到两节课的时间复习本月所学的内容。从我的教学实践看,及时复习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对讲过的知识不注意及时复习,那么时间长了,学生对这些知识就会感觉陌生了,又什么都不会了。
三、确定目标。
课堂上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所以在上新课前,老师要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老师设计的问题,这里展示的问题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四、自主探究。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感知外在的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因此要指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要求学生要把自主探究的结果在书上做适当的标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的优势是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交流、研讨、帮助、合作、竞争以及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另外,要使小组合作的规模最小化,从而达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所以一般分七至八人一组。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些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我就让各组学生合作讨论。各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最后老师再精讲点拨。
六、展示点评。
只有通过展示,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是如何探究的,才能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展示,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所以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后,通过适当的形式让学生展示探究的成果,主要形式有语言表达、上黑板展示、写在纸上展示等。学生展示后,老师点拨、讲重点、易错点和易混点。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就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
七、拓展延伸。
前面几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但是如何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带领学生由知识层面走向能力层面,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得怎么样,还要通过迁移、拓展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创新性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八、当堂评价。
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口头评价。课堂上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或展示之后,学生自我评价,或其他学生及时评价,或老师及时评价,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第二种方式是书面评价。对于老师强调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讲义的形式,根据问题的特点以不同的题型出现,每题标出分值。在学生复习之后,立即进行考查。考查结束后,当堂组织学生进行批改,然后评讲、更正。表扬本节课学习优秀的学生,授予“高效学习小能手”的称号,激励他们在以后继续努力。
當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严格按照以上几个步骤进行。以上几个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是教学模式。在解决每一段教学内容时,都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拓展延伸、当堂评价”。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必拘泥于流程上的限制,要灵活运用。
总之,在农村初中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每位历史教师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想方设法调动每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主动地去学习历史。以上只是我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及看法。但我相信只要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使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究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大大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骆志煌:《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福建教育》1997年1期。
[2]张红军:《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年3期。
[3]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