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薇
摘要:农村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涉教育,又涉民生,学校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注重工作细节,把“立德育人”与“资助”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农村学校;立德育人;学生资助
一、树立正确的立德育人与资助意识。
我们发现在资助管理中,各项资助政策虽然提供给了学生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也凸显出诸如经济依赖,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心理自卑等问题。因此,我们不应当仅仅只从经济上给予学生资助,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和育人契机,把对做好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立德育人与资助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首先让家庭困难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助力。为此,各中小学要把“立德育人”做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
(一)资助名额不能指标化,育人工作要有针对性。
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缺乏深入调研,了解贫困学生的结构与分布,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经验,有时按一定指标或比例,如按学生人数比例把资助名额分配到学校,学校又效而仿之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个班级,这样就达不到“精准扶贫”的目的,是表面的伪公平。各级资助部门要进行科学调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把资助名额精准安排到真正贫困的学校,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同时,深入了解各年龄时段学生心理及受教育的需求,抓住每一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必不可少的知识教育、感恩教育之外,心理教育最容易忽视但又尤为重要。
(二)资助对象不能搞“评比”产生,育人工作要有严肃性。
一些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或者生活补助程序繁琐,除了要上交贫困证明,还要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再在学校或班级参加“比穷演讲”,让全班学生“民主评定”。这种认定方式和评定方法,是极不合理的。搞“比穷演说”和“民主评定”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说是对受助者人格的侮辱,甚至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
通过对学生家庭、社区的走访以及平时对学生长期的接触了解,学校可以在一定范围的集体层面讨论决定资助对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引导主流社会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尊师重教”,让参与资助工作的教师在充分“被信任”的状态下工作,才能让他们高度重视,精准把握政策,严格把关,准确到位执行,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三)资助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育人方法要有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学生资助工作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学生个体需求,关怀学生精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让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对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充满自信,对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活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能健康发展。
资助工作具体实施前,学校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人文关怀,要在不影响学生和学生家庭名誉的情况下多走访多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扶贫”,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资助工作实施后,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对资助资金进行合理使用。
(1)强化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2)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通过学生社团生活、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
(4)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播撒爱心,回报社会。
(四)资助工作要体现科学性,育人工作要注重方法。
部分学校在确认及资金发放等前期资助工作中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但后期的跟踪及育人管理方面严重缺失。如某些学生只要具备家庭困难条件,无论学习还是考勤表现非常差,大面积“挂科”、长期旷课、打架斗殴,第二年仍然接受国家资助。这与我们的资助工作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为此应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的既科學又行之有效的贯穿资助整个过程的资助体系。
(1)对于符合国家政策的家庭困难学生严格按标准认定、上报、下发,照章办事,遵循原则。
(2)对于不符合条件但又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好用于临时资助的专用款。
(3)对不求上进,违规违纪的学生,追回当年资助款并在第二学年不予认定推荐。经学年教育有所进步的,经本人申请,班主任、教学处审核推荐,方可在下一学年按政策执行。
(4)经常参加各类交流会议,学习他校资助育人管理经验,改进学校工作。
三、立德树人,变“资助”为“支助”。
对于“志贫”而致贫家庭,单纯地进行资助是远远不够的。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赋予教育扶贫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学生资助能够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灭“底层上升通道受阻,一代穷世代穷”的现象,促进他们尽快通过教育脱贫致富。
(1)学校资助工作人可以对学生相关情况进行建档立卡,成立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定期对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
(2)与贫困留守学生家庭签订“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议书”
(3)经常找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和养成习惯教育
(4)不定期进行家访活动,解决留守学生家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不利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矛盾及问题。
(5)经常与学生父母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沟通,温馨提醒他们要多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联系。通过多方努力,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力争变“隔代教育”为特色教育。
总之,我国相关资助政策仍然存在不足。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全面加强管理,通过正确而有效平台数据,更好服务于党、国家和人民。我们要不忘初心,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农村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当作重要的本职工作来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风萍.高校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
[2]何玉龙《江苏资助育人的研究》百度文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