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020-09-10 07:22孙宝莹
吉林蔬菜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现状

孙宝莹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呼声不断高涨,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从5个方面,对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提供可行性探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也随之而来。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问题。然而受经济影响,以往我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但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政府的决策下,立足于长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及人才引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吉林省地区创新创业大环境。

研究表明,吉林省地区的创新创业有着巨大的潜力,相比较其他省份城市对于创新创业有着更大的机遇和优势。同时,吉林省地区高校数量较多,每年有大量怀揣创业热情的年轻学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如何从学生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什么业,怎么创业,创业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关乎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因此将学生的所学及热爱兴趣与未来的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途径。

2 吉林省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观点和知识上存在偏差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青年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甚至创新创业的兴趣,都是从高校了解并培养的。在高校中,参与相关工作的是教师、相关行政部门职员、学生。其中,教师是直接接触学生并为学生传达一手信息和知识的参与者,其作用十分重要。然而,教育者对当前国家相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甚至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不十分理解,或者理解后并不能充分传授给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基本的内涵,并不能使其深入课堂或实践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深层次了解创新创业常识,也就很难在自身实践中发挥作用。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首先,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在创新创业知识领域内的培训,在理论上为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教师应积极和企业、社会对接,把自身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掌握更多第一手实践资料。而且教师还可以从实践中开发新的资源。这些理论和实践的资源正是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急需的能量。学生只有在知识输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基础上,才能在输出中游刃有余。教师在学生知识输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观点和知识上存在的偏差尤为重要。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集中培训、创新创业比赛、企业参观与实习等形式进行。但由于组织者水平或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以上教育形式没有达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各项目分头进行,不具有系统性,“闭环”性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缺少联系,没有足够机会施展才能,也不能在具体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提高和理论升华。

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中要更加注意系统性,各教学环节要前后呼应。例如,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理论知识,教师应把学生带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实地探索实践要领。然后,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比赛让学生发现学习上的差距,并反思理论实践上的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

深入创新企业参观与实习,真正促进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并实现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的跨越。

2.3 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眼界有待拓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发散性思维的人或人才,其任务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首创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未来企业家的集中训练,而更多的是侧重对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学生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受教育中,其素质的提高和眼界的拓展就尤为重要。

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眼界。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校、跨省份的参观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的思维不受专业和地域的限制,更多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专业性的个人或集体竞赛,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但对实际操作有所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今后创业中必不可少的团体协作意识。团队合作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而且团队成員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差异化也是创新创业灵感的来源。

2.4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保障有待提高

制度和资金投入是学科建设、教学环节顺利完成的重要支撑力量。如果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和学生下场锻炼、比赛、科研项目等投入欠缺,就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不能真正转化为动力,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人才的目的。

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出台了许多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措施,高校应该在执行相关政策时给予制度和资金的保障,使创新创业理论转化为生产力,使创新创业成果为社会市场所利用。制度和资金的薄弱会限制教育成果的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但不利于高校教育质量提升,也会阻碍高校发展。

2.5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评价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考核也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反思、激励、指导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真正从评价结果中获得实质性的方向指引。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应相结合,并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考核。评价主体也应多样化,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实践过程中的指导者、企业实习中的合作者,都应该成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人员。评价内容也不应局限于理论考试、或者论文,应重视对创业率、创业成绩、创新创业能力。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入常态化,社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完善教育机制、课程体系、教育者素质能力、教学资源等,才能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宣晓,段文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9,(15):84-90.

[2] 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37-140+150.

[3] 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7-11.

[4] 贾建锋,姚旭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的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82-88+95.

[5]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6]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现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