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
摘要: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性评估,主要包括:基本成分、生活满意度、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学习因素、社会关系、人格特征、自尊、控制感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
关键词:城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幸福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重要话题。什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城市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可以丰富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探索初中生幸福感的现状与特点,对于关注他们内心实际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幸福的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学界对主观幸福感普遍认同的定义是DienerE提出的: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因此,主观幸福感是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三部分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1.2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二是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认知评价又包括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三是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到新事件的影响,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够导致长期的幸福感。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失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从长期看,主观幸福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1.3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假设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假设:一如果需要能够得到及时满足,便会产生幸福体验;如果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不幸福的体验。二个体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幸福体验,有赖于个体的适应和期望水平,而个体的适应和期望水平则受其过去经验、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2.初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1客观因素
2.1.1家庭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环境、家庭结构,及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相互影响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样本分析我们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温和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初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高,但是,这种方式却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相对而言,严厉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会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因此,家庭环境是影响初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
2.1.2学业压力和学习成绩。
学业压力是当代初中生面临的主要压力,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幸福体验,对初中生的生活质量起着消极的影响作用。
2.2主观因素
2.2.1人格特征。
主观幸福感的實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主观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人格特征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有力、最核心的因素。目前,研究者大多以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大五人格因素问卷作为人格特质测验的工具,主要测查精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三个人格维度。同时与人格有关的自尊、应对方式、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等也是测查的重点。
2.2.2.自尊。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预测作用较强,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持肯定的正向评价,普遍认为自己比较出色,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缺点。
2.2.3.内外控。越倾向于外控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反之,越倾向于内控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自身行为本身决定的,能体会到对事件的控制感,较为乐观和主动,多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往往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无疑会对幸福感产生正面的影响。外控者倾向于把行为的结果归结于机遇和运气或其他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较为悲观和被动,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消极,不利于个体的适应及身心健康,从而损害自身的幸福感。
2.2.4人际交往。据我校调查样本数据分析: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平均分较低,但是友谊满意度分数最高,占比达到82.05%。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初中学生渴望得到友谊,希望能融入集体之中,而且中学生对朋友也是最真诚的,坦诚的交往是他们获得友情的基础,朋友的关怀与理解使他们获得很多的满足感与安全感,所以友谊满意度最高。可以看出这些个性特质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共同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3.应对措施和策略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1.1关注教师“厌教”现象。调查得出,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厌教”现象,这也是当前教师所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教师“厌教”致使教学水平低下,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体验。有些学校为保持、提高升学率给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升学指标,并将其与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去留直接挂钩,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倦怠现象严重,另外一些非重点中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也使得他们教学动力不足。这些都是亟待改进的方面。
3.1.2关注学生学业负担。初中生感到学业负担过重、学习生活太过枯燥是制约其学习主观幸福感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增设相应的选修课和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得到一定的满足。
3.1.3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获得感。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学校可举办一些相关活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其提高学习技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3.2适度关注学习,降低家长期望。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研究表明父母管教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对此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克服过分苛求和放任自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来确定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改进教育方法。
3.3学会接纳自己并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初中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怨天尤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经常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学会喜欢自己和相信自己,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
社会关系网络较差的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初中生要注意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开放自我,克服心理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为自己创设和谐稳定的人际网络。
参考文献:
[1]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4.
[2]李儒林,张进辅.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