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峰
【摘 要】面對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全面理解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真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软实力 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19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一。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价值正在释放,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
一、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突出,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村庄和聚族而居的熟人社会正在消失。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乡村文化之所以与城市文化有别,首先是因为居住的环境和活动方式不一样。例如,聚族而居、依山傍水、熟人社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房前屋后、种瓜种豆等等。但是,现在的农村大多数都盖起了单门独户的小楼房,古老的祖屋被遗弃,不分彼此的熟人社会被隔离,原来的故园已成记忆。当然,随着农村的发展,这些变化不可避免。问题在于这些变化是与田地的荒芜、传统的失落、古老建筑的消失、人际关系的疏离为代价的,这就必须引起重视。
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作为农耕文明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生成了特有的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例如守望相助的观念、敦亲睦邻的观念、孝亲敬贤的观念、祖先崇拜的观念、天人和谐的观念、克勤克俭的观念、耕读传世的观念等等。然而,这些传统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冲击而逐渐式微。
因为政府投入不足,农村文化的硬件建设严重滞后。还有农村人才的缺失以及村级文化管理人员不到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合理的化解之道。
二、乡村振兴文化体系建设意义
(一)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利于充分挖掘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乡村精神风貌、文化传承的主要展现。乡村文化体系建设充分尊重村民参加文化的自觉性,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培育文明和谐之风,让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文化自觉成就文化自信。
(二)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综合力,扩大乡村宣传影响力
乡村通过建立完整的乡村文化体系,在硬件条件上,改善居住环境,统一规划,推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在软实力上,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完整地展现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无形价值,从而提高乡村自身的生态、人文等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乡村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文化体系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全面、多角度地展现乡村文化,对内建立村民文化内涵,加强村民集体荣誉感,重构乡村活力,对外展现乡村独特精神风貌,吸引住招商引资,度假旅游消费,鼓励乡二代返乡创业。
(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重构乡村发展体系,打造良好社会气氛
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正确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价值观,乡村的发展根本是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有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内涵,重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建团体人格,当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和理解,则会重构乡俗民风,打造良好的社会团体气氛。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措施
(一)保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千百年来的优秀乡村文化传统
东辽满族剪纸是东辽县重要的民间特色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品以粗犷、奔放见长,体现了女真时代的艺术古风,地域性民间艺术元素鲜明,满族民俗文化痕迹清晰,堪称东辽河畔璀璨的瑰宝。作品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民间工艺品展出中获大奖,在全国工艺品展出中获最佳艺术奖,在墨西哥、北京、长春等国际、国内展出中荣获褒奖,共捧得30多个奖杯和证书。2007年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基层文化部门要组织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积极搭建或借力文化产业博览会或非遗博览会等会展平台,扩大非遗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乡村休闲观光游相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脱贫攻坚,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打牢“硬”基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应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强,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同时,大力扶持农家书屋、民营文化团体建设,为促进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软“服务,文化阳光温暖广大农村。一方面,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进农村。充分整合各类群众文艺资源,统筹开展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各种展览、队伍培训等文化服务,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实施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总分馆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3.乡村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的新路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社会开放,引导促进农村演出队、文化户活跃和壮大,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学习,引导网吧等乡村传统文化娱乐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优质文化产品。
4.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进村入户,建立基于“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的数字资源库平台;依托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绿色上网空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