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0-09-10 07:22付祖容
南北桥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学生

付祖容

【摘    要】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从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出发,可以分析出学生形成不同行为习惯的原因,并据此整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

【关键词】中学生  养成教育  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8.084

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说,新的成长阶段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做出新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接下来我将采用观察法,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形成不同行为习惯的原因,并分析该如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中学生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论依据

分析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离不开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和论述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并且依据理论提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1.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家杜威以及陶行知等人强调: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在中学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国在课程设置、学校课余活动中也对此做出了相应调整,大力倡导和推行对学生的德育管理。

2.心理学基础。“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和倾向”。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可以成为学生自我完善的工具。“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养成好习惯,学生会下意识地去做符合规范的事情。

3.社会学基础。社会学原理强调: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通过日常生活渗入我们的思想意识,从而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4.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在学校教育中,小到日常清洁、个人卫生,都应该作为衡量学生良好行为的标杆。学生的言谈举止、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应该在小事中体现和养成,这就是“量的积累”,“质的飞跃”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结果。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的不良教育和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通过观察,班级内学生李某,不太注重个人卫生,课桌周围十分脏乱,在班级的打扫活动中也敷衍了事。在课堂上,即使老师反复提醒,他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通过家访,我了解到李某的父母在镇上经营着一家麻将馆,来往麻将馆的人形形色色,环境较为恶劣。在和李同学父母交流的过程中,他父亲说出了:“不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大不了念两年书回来看麻将馆”这样的话。因此,我们不难分析出李同学会有以上种种行为的原因。麻将馆嘈杂的环境、大人不文明的行文举止、家长放任自流的消极教育方式,都是造成李同学现状的罪魁祸首。

2.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观察,班级内学生张某,在校期间过于注重外形(有化妆、不穿校服等行为),自习时间经常有迟到的现象,并且经常不交作业。通过与张同学和其家长的交流,我了解到,张某以前的朋友大多辍学,在假期经常带着张同学出入经营性的歌舞厅及网吧,并且这些朋友打扮时尚,张同学受其影响,开始对其外表过分重视,并且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张同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塑造与形成阶段,没有形成对成人社会的理性认识,因此很容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所以,中学生过早地密切接触较为混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此外,如今新媒体横行,越来越多的言论、观点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无法正确做出判断,就很容易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3.学校教育的缺失。通过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课余活动的举办以及学生在课堂与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我了解到,近年来学校确实加大了德育教育的力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宣讲,更体现在一些课外活动中。比如在运动会的开展中,更加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最后评比优秀班级的依据之一。但是学生往往将个人行为习惯物化为班级评优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因此学校应该进行反思,在原有的德育教育中加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力度。此外,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失策的现象,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德育知识。

(二)内部原因

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其自身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身心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以及自身整体素质较低等是关键因素。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尚未发展健全,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因,学生很容易将周围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内化为其不良行为的内在依据。

三、如何正确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实施良好行为教育,事先预防不良行为。学校应当实施良好行为教育,采取预防在先、先入为主,使不良行为没有产生的机会和条件,以防止许多不必要的不良行为。为此,我们需要做到:1.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明确日常行为标准;2.营造互助友爱的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3.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势,渗透良好行为教育;4.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是非观念;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选择有效的行为矫治方法,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我们需要做到:1.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2.营造互助友爱的环境,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3.实施信任考验,提高自制能力;4.针对个性差异,灵活运用矫治方式;5.善于发现积极因素,引导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

教育专心于未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十分重大。在中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内化為自身行为规范的要求,这对学生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是十分重要的。而学校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更应该对德育工作做出正确部署,严格要求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青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边一民.组织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