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港口城市与腹地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就需要做好两者之间的产业协调发展。物流服务价格的提高会减少厂商在腹地的货运总量,价格下降的程度将受腹地运输距离、港口吞吐量以及港口拥堵成本系数的影响,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规模越大,服务的可靠性越高,运量对价格的敏感性越低。陆路运输部门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方式可以有效結合并降低总运输成本时,部门之间倾向于互相合作,反之则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关系。作为物流服务中的互补商品,公路运输价格对港口均衡价格的影响将随腹地运输距离的增加而放大,而铁路运输价格对港口均衡价格的影响则相对稳定。
关键词:港口城市;腹地;协调发展;产业关系
“实施港口城市与腹地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重心之一。港口作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依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同时,港口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和城市的支撑。世界沿海区域开发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港口、产业、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三者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引擎作用逐渐淡化,港口城市发展动力则更为多元化。现阶段,如何实现港口城市的港口、产业和城市联动发展,仍是我们在世界经济新挑战面前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突破期,资源集聚效应的有效发挥成了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新模式,在沿海区域,就可体现为“港口一临港产业一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形势下,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因此,有必要将港口、临港产业和城市三个子系统视为一个复合系统,探究其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和联动发展程度。首先,可以了解制约核心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地认识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其次,利用核心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港口的引擎作用,寻求港口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1]。最后,“港口一临港产业一城市”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港口城市所在地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一、腹地对港口的影响分析
首先,腹地是港口货源的主要生成集中地。几乎所有港口的主要陆向腹地都是与其相关的区域,这些地区大宗产品的进出口必须经由港口完成。换句话说,港口吞吐量受到腹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对外贸易状况等的影响。举例来说,辽宁中部城市群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经济的迅猛增长,实现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直接带动了该地区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港口的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区域经济发展所影响。此处所提到的“发展方向”可理解为发展成以集装箱为主的专业化港口,抑或是发展成以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散货港口。举例来说,广州市建筑行业自1992年后发展迅速,南方钢铁和矿物性建筑材料需求增加,直接促进了辽宁港口(大连港、营口港等)腹地钢铁和矿物性建筑材料企业产量增加,使得辽宁港口到广州港钢铁和矿物性建筑材料的运输量增加。
其次,区域是港口发展的空间保证。几乎所有交通线路的延伸都有一定的制约,对港口而言,就明显受航道和腹地的限制,因此需要在特定节点上采取最适宜的运输方式[2]。港口想要与其他节点或线路进行连接,必须要借助城市和区域实现,特别是要依赖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换句话说,城市区域是港口发展所离不开的重要区域载体,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城市区域将成为港口物流的必经之路。
再者,区域可以为港口提供各类相关服务。除了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之外,港口发展还需要其他服务进行协助,比如一定的技术支援和助理咨询机构等。这一重要的辅助职能则由港口所提供,且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也会影响港口自身的发展。
二、港口城市与腹地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莫定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港口城市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到港口物流建设工作中,并以港口物流发展目标以及经济特色,作为吸引投资的载体,同时加强对港口物流体系的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便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港口物流应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在原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应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并将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纳入到港口物流体系建设中,保证城市各领域都能享受到港口物流的便捷服务[3]。港口物流体系应建立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平台内将资源和信息进行共享,为不同地区国家进行物流合作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便于港口与不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
(二)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港口物流应具备信息化和智能化等特征,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或者聘用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以满足港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港口物流人才应具备金融、贸易以及航运等专业的知识,作为应用型复合人才,才能推动港口物流体系可持续发展。港口城市高校应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同时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人才提供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福利待遇,有助于调动人才参与到港口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协同发展的平台
港口物流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政府应构建协同发展的平台,政府在港口和各企业间搭建合作的桥梁,积极展现政府、港口以及企业的职能优势,保证资源充分的利用在平台建设中,以便市场经济在变化时,协同发展平台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有助于三方及时调整,共同面对经济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4]。此外港口应提升物流经营以及管理能力,借助政府具备的主导功能,对港口进行深入的创新改革,调整和规划现有的发展状态,从而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中,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建设完善的基&k设施,构建健全的服务体系
港口物流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以及不同地区经贸往来提供便捷的服务,而港口城市具备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展现出港口城市的经济能力。
港口城市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为奥机,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助于构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五)优化产业和资本结构,整合腹地资源
港口城市应依托区位优势,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物流体系建设,从而优化产业和资本结构,借助腹地资源,不断将港口体系学习到的经济发展经验,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有助于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
(六)运用创新模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港口城市应充分借助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力量,将资金用于物流体系以及物流项目创新改革中,以此通过创新项目带动经济增加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港口物流体系创新发展不竭的动力。运用创新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载体,港口企业与不同区域在创新模式下,通过跨区域合作,充分整合现有的资源,将资源全部应用在物流体系建设中,使城市港口具备现代化、智能化以及专业化的物资存储、转运等功能[5]。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化港F
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和建设中,港口城市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化港口,为不同企业以及国家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既能拓展港口与外界环境的交流渠道,还能在不断交流中,完善港口物流体系。将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在港口建设中,港口在面对复杂高负荷的物流工作时,依然保持有条不紊的状态,快速完成物流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港口腹地运输有其独有的特征,如部分地区港口分布密集,综合性大型港口数量较少,致使腹地分布不连续;区域内陆路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拥挤成本较高;以及行业特征不同导致厂商目标不一致等情况。港口城市在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为不同企业以及国家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时,港口企业应依托政府力量,政府应给予港口企业充分的支持,同时为港口培养以及吸引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对物流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以此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使港口物流也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从而保持在协同发展的状态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舰.物联网在港口区域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4)62-63.
[2]栗俊杰,刘邦凡,郭一飞.推进港口腹地互动加快河北省沿海开发开放步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35-36.
[3]魏薇.探究港口发展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483-484.
[4]毛剑宏.數字化:港口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J].中国港口,2018(11):33-34.
[5]翁启伟,覃红.自由贸易区背景下海南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