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腹地”

2022-07-23 15:07姜佳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腹地徐志摩首诗

姜佳宁

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写道:“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对于诗人而言,无论仰望还是俯视都可找到诗。对于小学生而言,若将其带到一首诗歌面前告诉他们这是诗,他们会朦胧地认为诗就是美好的语言。要使小学生深刻地领悟诗的奥秘,需借助有层次的教学,通过“兴趣激发”“作者探析”“逻辑思维养成”这三环节将他们带入诗歌的“腹地”。

《增广贤文》中有言:“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里的“近”有临近之意,临近水边时间长了,自然会懂得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久了,也会了解鸟儿的声音。同理,阅读诗歌久了也会掌握其中的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现代诗歌是他们比较陌生的文学体裁,由于“陌生感”带来的恐惧,会使学生失去探索诗歌的欲望。做不到“临近”,又如何能做到阅读和品评呢?为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带到诗歌大门前,并以“激趣”的方式让他们感应到现代诗歌的魅力,产生主动敲击诗歌之门的勇气。总而言之,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能让学生放下因为陌生而产生的偏见,教学方可得益。

以《花牛歌》为例。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被改成段子,经常挂在学生嘴边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而这首《花牛歌》是“沧海遗珠”,被徐志摩诗歌的读者所遗漏,但小学生却有幸在教材中读到。在这里,教师既介绍了该诗的出处,又说明读到这首诗是多么难得。有心的小学生会暗下决心:“一定要读读这首其他读者不曾读过的小诗。”但学习意识淡薄的学生仍然会对教师的暗示置若罔闻,教师要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拓展,继续“瓦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花牛歌》合唱童谣和舞蹈,童声童趣的画面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教师借机提问:“诗为什么会变成歌了?”正当学生疑惑思考之际,教师再引入教学:“古时候,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直到后来诗歌才从乐舞中分离出来,但是仍然有很多现代诗可以被传唱,就比如这首《花牛歌》,那么为什么有些现代诗不能用唱的方式表现,而有的诗却可以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看看它变成童谣所具备的条件。”如果为学生播放童谣合唱视频还不足以激起全部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妨继续以诗歌可以演唱作为话题,触及学生的知识盲区,带领学生一起揭开谜底。

“走进”即步入之意,比“走近”更进一步,是现代诗歌阅读的第二层次,也是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历经的第二座“山峰”。对小学生而言,“走近”颇费一番周折,“走进”必然艰难很多。为了使学生消除抵触心理,教师以激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近诗歌,但兴趣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绕到诗歌背后,以探析作者的方式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步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乔治·奥威尔说:“现代文学基本上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这体现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更需要作者个人情感的参与,每首诗其实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映照。所以,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以探析作者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是很有必要的。

《花牛歌》这首诗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展现了徐志摩的诗作特点。教师要想让学生走进诗歌感受其艺术风格,不妨引导学生从探析作者切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徐志摩的资料,并试着用概括性的语言介绍诗人。这项任务对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难度适中,且会因为学生极大程度的参与,他们会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有学生这样概括:徐志摩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理想的人生。他到国外留学,并经狄更生介绍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校期间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并在欧美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新诗。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及概括能力是超出预期的。还有学生搜集了诗人的诗歌艺术特点: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当学生分享了诗人以及诗歌的信息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大家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大致面貌,对分析诗歌是有一定作用的。另外,诗人的艺术理念会左右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因此,《花牛歌》也必然会表现出艺术方面的独特气息。”经过教师的总结,学生大致能够了解诗歌学习的思路,并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品鉴印证这一学习思路的可行性。

诗歌是承载情感的,而且还会将抽象的情感化为有形。所以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他们拈起来似的。”这种情感是悲伤,是喜悦,还是平静,会通过讀来感受到。若要问是怎么感受到的,那就需要借助思维逻辑的“云梯”。当然,不仅仅是情感,对艺术特点的把握也需要小学生借助思维逻辑达成。所以,教师还需以思维逻辑养成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尽”诗歌。这里的“尽”有尽头、完成之意,学生只有应用逻辑思维鉴赏诗歌,才能详尽了解诗歌中的每一元素。

《花牛歌》这首诗歌结构严谨完美,学生也明白这一点。但当教师问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学生的回答又比较含糊。所以,此时教师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严谨地回答问题。

例如教师可提问启发学生:“花牛在草地上做了什么?”小学生回答:“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教师追问:“诗人是用几句诗句写花牛的每个动作的?全诗结构为何给人以美的享受?”经小组讨论有学生答道:“诗人分别用两句诗写花牛在草地里坐、在草地里眠、在草地里走、在草地里做梦。整首诗用八句四节刻画了一只淘气的小花牛,所以说结构形式严密完整。”为了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韵律,教师也可以提问启发。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围绕其中一个动作朗读,并启发学生发现奥秘。如第一小组读“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两句,发现“坐”和“罗”的韵母相同。这时候,教师进行总结:“说的没错,两句的尾音都落在韵母‘uo’上,所以我们读起来会感觉朗朗上口。”在这里,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的阅读赏析。

诗歌是美的,要让小学生感受其中的“美”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心思。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诗歌,教师可以进行有层次的教学,先让“兴趣”这位老师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再借助作者这块“跳板”走进诗歌的情感世界,最后以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完成对诗歌的深度解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华丰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腹地徐志摩首诗
徒步中国腹地,开启历史之旅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花牛歌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小评《徐志摩论》
“闽越国”腹地的神秘古城——城村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