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小学生身材,兴趣爱好,身体协调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结合新的课程概念在新时代进行小学体育教育,这是每位体育教师都必须学习的方向。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自信。
关键词: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教学状况
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指导小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体育运动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运动。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了解自我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小学体育的现状
(一)简化教学评估
在评估学生的身体能力时,教师仅评估学生所采取的动作的表现,因此过于单一且难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可以看出,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分层培训的应用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
(二).教学方法过旧
在生活经验,后天教育和先天遗传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等。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学生的原则进行教学。但是需要体育老师指出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方法,即学生的目标和內容相同,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学内容,从长远来看对学习体育失去兴趣。
二.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普通”和“拆分”进行分级培训
小学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分层教学来关注实施策略。例如,在讲授“前滚”内容时,如果老师解释书中的说明,不仅会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学生可能不会理解。如果老师坚持“一蹲,两握三弧,身体如球般滚动”的口头禅,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大的解决。教师还应注意演示的准确性,尤其是第一次演示。特定的演示实际上是“共享的”,学生可以理解知识的特定内容。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的第一直觉印象更深。如果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中犯了错误,则学生也会犯下以后很难纠正的错误。老师要注意更多的示范。
(二).课程的协调和学生水平的划分
首先,体育教师可以参加体能测验,以事先了解学生的体能。其次,体育教师可以使用问卷调查学生的运动状况。一旦了解,教师将具有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水平的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表进行更改。例如在跑步训练中,一些学生的耐力更好,可以在整个距离上奔跑,而有些学生的耐力却很差,仅保持一半的距离。目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跑步水平对其进行分类。在其他体育锻炼中,教师还必须考虑不同的学生因素,划分学生水平,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在进行分级教学时,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锻炼。例如,在教太极拳时,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分级组织教学。进行太极拳分组运动时,老师可以选择一种田间集体训练的形式。将具有较强身体协调能力的学生分配到一个小组中,并在学习参加校际太极拳比赛时设定目标。对于中等水平和低热情的学生,设定目标是要注意细节以提高练习水平。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可能会为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个人咨询,以帮助他们全面实施运动练习的标准化。通过这种方式,通常可以针对几种学习对象的能力的分级培训有效地规划,并且可以奖励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
(四).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而且还需要针对接受不同目标培训的不同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在教授篮球通行证时,将接管整个模型,并由整个小组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分层次和分小组地讲授,然后在离开教室之前进行总结和复习。教师大多处于分级教学的第二阶段,例如,第三级的同学和老师应该关注篮球的乐趣,鼓励学生练习,并逐渐发展他们的兴趣。对于第三级学生,他们专注于体育锻炼,使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来迫使学生从要求转向志愿服务,并提高他们在特定运动中的能力。老师可以给一年级学生空闲的时间在课堂上,以纠正他们在积极工作中的不足并监督他们纠正。
五.个性化定位,提高分层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不仅体现在小组教学中,而且体现在个性化课程中。教师应注意“特殊需要学生”的运动和教学。所谓特殊学生,是指一群身体素质较差,意志薄弱的学生。班上有两个女孩,她们不喜欢运动。在体育课上,她们总是找到理由要求请假而拒绝运动。老师与这两个学生多次交谈,亲自陪同她们参加培训,并给出了最简单的教学任务。当她们成功完成教学任务时,老师对它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逐渐地,这两个女孩上体育课请假减少了,参加团体培训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了。为为他们的运动打下基础,教师还专门设置了“帮助队”,以使学习成绩极好的学生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并“继续帮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后在本学期的综合运动测试中,这两个女孩的体育锻炼达到了B级指数,这一点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结论
目前来看,分级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注意差异化的教学,并适应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中获得乐趣并取得进步,以满足他们的体育学习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量.生本教育理念价值引领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13.
[2]白剑行,李心.试论中国教学体系下的体育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 孙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