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语用能力的培养: “寻点·品悟·表达”的实践

2020-09-10 22:41:38王正春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语文教师应在“教会”中下足功夫。本文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文本内容解读”轻“文本表达方法”的现象,以《荷塘月色》为例,阐释了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寻点·品悟·表达”策略的操作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89-02

本文是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自筹课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CZ35)、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中职语文“寻点·品悟·表达”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2007276)的成果之一。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课需要回归语文本体、语用本体,语文课就是要实实在在教语文、学语文、用语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语用为宗旨,将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不少语文教师教学中喜欢条分缕析文本内容,却往往忽视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文本表达方法。忽视了“文何以载道”,忽视了教材是“怎么说的”,因而陷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境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问道语文》一文中认为,言语性是语文的根本之道。语言表达形式的领悟、学习和运用才是语文的核心内容。教师与其在文本内容的泥潭中苦苦纠缠、挣扎,不如带领学生去探究文本中作者的独特表达,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的表情、达意、载道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学会表达,真正实现“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寻点·品悟·表达”的策略。本文以《荷塘月色》为例,作一诠释。

一、学有所选:“寻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而宽广的文体,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学表现手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一篇经典美文,可学习的内容很多,应该选择什么内容来教,什么内容最有价值,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什么内容能够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些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重点考量的。学习本文,在欣赏迷人的荷塘美景,感受作者寄托的深厚情感的同时,其实更要学会作者遣词造句,描摹刻画景色的方法。“教材是个例子而已”,教师要在“教会”上动脑筋、下功夫。由此,可以确立《荷塘月色》一文最重要的语用能力培养点:赏荷塘月色图,学会如何写景。荷塘月色图,由“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荷塘四周景色”三段构成。三小节的语用能力点各有侧重,月光下的荷塘,重点学习修辞手法;荷塘上的月光,重点学习动词的使用;荷塘四周景色,重点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同时,作者从哪些角度去写荷塘月色之景的,又需要综合三小节内容去学习。

二、学有所法:“品悟”

山东师范大学曹明海教授指出:“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着眼于语用教语文,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因此,根据确立的语用能力点,师生可以一起按“荷塘月色”图索“写景”之骥,从而掌握写景之法。

(一)品讀:找出景及写景角度

带着任务去读,才有指向性,更能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先投影阅读任务: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景?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并提示学生通常写景的角度有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点与面、虚与实、视与听等。然后采用个读、齐读的形式诵读3个自然段。学生交流后明确:第4自然段分别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第5自然段侧重写月色;第6自然段写树,主要写杨柳树。并引导学生得出作者从远与近、动与静、点与面、虚与实的角度去写“荷塘月色图”。

(二)品析:学会多角度写景

第4自然段,动与静的描写。描写了静态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后,通过“微风过后”,自然过渡到描写动态下荷叶荷花的“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动与静的结合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感。第4自然段,远与近的描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的玲珑剔透只有在近观下才能看出。在月色映衬下,远观的荷花,其闪烁之状才像“碧天里的星星”,从远和近两个角度写出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感。第6自然段,点与面的描写。先从“面”上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些树“乍看像一团烟雾”,然后从“点”上写了杨柳树,写了杨柳的丰姿、树梢、树缝。此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三)品赏:修辞和动词使用之妙

高尔基说过:“语文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散文靠内在的诗意和语言的魅力来吸引读者。”高明的语言艺术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行文中,生动恰切的修辞,点铁成金的动词,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师生一起先找出文中的修辞,教师投影后,一起诵读,然后品赏修辞使用之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叶子”,因“出水很高”,才与“亭亭”切合。“舞女的裙”的“圆”形的形状切合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优美姿态。本环节重点介绍学生新接触的通感修辞。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缕缕清香”比作“歌声”,“微风”送来的“清香”时有时无,“远处高楼”的“歌声”也切合这样的特点,嗅觉和听觉的沟通,十分传神地表现出这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接着,让学生尝试去分析第5段中的另一个通感句。品赏过程中,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操练,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为中心。

从第5自然段找出一系列的动词——泻、浮、洗、笼、画。师生再一起品赏动词的妙用,为何用“泻”不用“照”;用“浮”不用“升”;用“洗”不用“浸”等。在炼字的过程中,悟出语感、悟出经验、悟出规律。最后,提醒学生关注写景过程中叠词的运用。

(四)品悟:悟出写景方法

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归纳写景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多角度选择写景的角度;运用修辞去写景;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去写景。如:选择写景的角度。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既可以写景物在静态下的情形,也可以写景物在动态下的形象;既可以整体观照,描绘整个“面”,也可以特写镜头聚焦某个“点”,这样,有远视、有近观,点面结合,文章方能错落有致。

同样,以荷塘之景为例,还可以写不同季节的荷塘之景。六月的“接天荷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九月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十月的“菡萏香销翠叶残”;不同时间段的荷塘之景。清晨朝阳下、傍晚夕阳下、夜晚月光下;不同天气的荷塘之景。雨中的荷塘、阳光下的荷塘。“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会多层面、多角度去写景,就能够打开思维的空间,就会有一种“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张力。

三、学有所用:“表达”

这里的“表达”,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品悟”环节完成,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后写作完成。通過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点的“捕捉”,学生在“品悟”环节获得语感、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后的“书面表达”环节的实践。可以这样设计“书面表达”环节:学习完朱自清笔下唯美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大家对如何描写荷塘之景一定有了深深的感悟,课后同学们可以欣赏学校知心湖的荷花,或者游览相城区的4A级景点“荷塘月色”,近距离观察荷花,然后写一段荷塘美景图。要求:运用动与静、远与近、点与面等多种角度去写景,不少于两种修辞手法。

学生课堂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既有经验上再基于文本内容进行“表达”实践,就有了操作的路径。这样的“表达”策略,既解决了“写什么”即话题选择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写”即写作角度、写作思路、写作结构、表达方式等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表达”,这种“表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富有挑战性和成就感,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以低起点进入写作状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兴趣不足,持续力不长,表达欲望不强等心理问题。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解决中职生害怕写,不愿写,不会写,写不出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明海.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J].语文建设,2014,(2):8-10.

[2]曹明海.树立语文教育语用观[J].语文建设,2014,(6):7-12.

[3]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53.

[4]董健.基于文本独特表达的教学设计微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107-111.

作者简介:

王正春,男,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宣传处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及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浅谈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53:08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1:19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