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新商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9-10 22:41:38刘芳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摘要】 目前,我国正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新零售、新制造等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智能化的商业发展需要,本文在深入分析 “互联网+”对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及策略手段,希望以此搭建完善的新商科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95-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将商业产业进行了整合交互,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与环境,与此同时,互联网+逐渐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为顺应“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要充分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契机,深化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领域需求的高技能、高专业复合型商科人才。

一、新商科的内涵

传统的商科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上,而新商科则以数字经济为背景,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融入当前课程中,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融会贯通,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教育。所以传统的商科基于职能导向来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单一技能或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如:会计、金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单一方面的人才;而新商科要求商科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管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数字技能,成为多学科、多技能交叉运用、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新商科是基于行为导向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大数据营销管理、云计算营销等等。“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以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等产业的更新迭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很多新岗位,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新商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对这些新兴行业、新增产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研究,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模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学生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数字商业价值观,对各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融会贯通,并秉持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念,掌握一定的相关技术,才能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新商科建设就是要在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会计学、网络科学、大数据科学 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5G、共享经济等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新技术平台,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行业、零售行业、电子商务行业、会计和营销行业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中欠对缺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

商科专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模式为主,附加少量的企业参观认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注重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能力,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进入岗位后空有一套理论框架,或者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无法结合,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误以为商科专业的学习浅显易懂。同时,商科专业的多数就业岗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团队分工配合、协作创新和高度抗压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培养学生时,应当先培养其基本的有效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创新和抗压能力。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影响,这些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育和理论传播中很难使其精华全部展示出来。

(二)教学过程不够完善

课程教学过分重视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训场地和实践方案。少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中,授课过程注重教师的输出,缺乏对学生参与的引导和指导,教学形式单一,使得教学内容不够精彩,学生学习起来乏味无趣。大部分高職院校虽然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小组讨论、仿真模拟、参观实习等教学方式,但过于肤浅,大多走个过场,留有形式,真正地为小组讨论、现场模拟做到精心准备、合理引导、逐个点评、精心评价、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的少之又少。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展了校企合作,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但还处在摸索阶段,加上各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时间不固定、学生固定的教学安排计划不易更改、校企合作细节受到学校和企业各方很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学生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在实训阶段,大部分企业由于阶段性用人需求量大,培训学生成本过高,导致给到学生的岗位处在低价值阶段,无须深入的培训即可上岗,学生上岗后觉得岗位工作简单、含金量低、薪资待遇差,对所学专业也会有一定的质疑。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新商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及策略

(一)面向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企业对数据处理的能力、速度、精准度以及对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智能为主要载体,企业需要更多的能够融会贯通运用新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理念需要打破传统的培养理念,培养学生市场化理念并且能够与新商科的需求进行对接,能够重构、更新原有的课程内容和理念,在知识结构中将新技术与已有知识点相结合,把新技术融入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

(二)深化产教融合、赛教融合、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要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实践环境与岗位基础,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构建完善、科学的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均与周边的优秀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建立起相应的教材合作开发、合作办学管理、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实训园区,搭建起订单班培育、创新教育、创业培训,实训项目等一系列的流程化的合作模式。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借助企业优质资源和项目共同探究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学业认定、教务工作等,并运用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深度合作,扩宽人才培养过程的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

以技能大賽为抓手,完善各个学科的竞赛体系,逐步深化学生对校赛、省赛和国赛的认知与参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师资培养,真正实现以赛促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方针,赛项全过程贯穿育人理念,大赛始终融入 “工匠精神”教育,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技能大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与的赛事课程化,合理制定学分替换政策,专业教学与赛项紧密融合,做好大赛的奖励机制,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多方面提升学生参与度,通过对学生专业教学、创业教育、竞赛实践的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素质能力,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与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完善且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新商科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格素养,还需要跨学科、新技术、新知识的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因此,重点引进新技术、跨学科等相关领域、行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从“入口”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就显得至关重要。并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资深人员来高校挂职授课或讲座,更好地实现校企专业知识互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同时对现有教师不定期开展SQL、Excel、Python、 Pandas、Seaborn、Power BI等工具应用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除了基本的挂职锻炼、攻读硕博学历提升和优秀教师进修访学外,引导并鼓励教师参加新技术领域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自我能力提升创造条件。

传统的商科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而新商科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新商科建设要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主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外实践、头脑风暴等;其次,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如:商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学校与企业相融合等;最后新商科建设要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创新教育融为一体,把理论学习、专业实训和企业实践、职业规划、创业目标融合起来,达到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商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企业需求,深化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的交叉运用、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专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及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鑫.新商科背景下企业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建议浅析[J].商业经济,2019,(03):71-73.

[2]钱玉霞.产学研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活力, 2019,(02):174.

[3]张媛媛.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2):98.

[4]吕志君.高职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5]杨光芬.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新商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23).

作者简介:

刘芳,女,硕士,湖北武汉人,汉族。现任职于武昌职业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卷宗(2017年36期)2018-03-09 07:48:34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