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1-123-02
摘 要 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安全与避险能力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安全与避险能力的中小学应急课程体系,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资源、实施以及评价等五个因素。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大胆地实践探索。最终,形成应急避险体适能课程模板,可以给其它学校开设该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安全与避险能力 生命教育 应急避险体适能 应急课程构建
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往往缺少了应急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依据目前学生避险能力现状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尝试将学生安全与综合避险能力培养纳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并且对其开展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标准、课程教学内容、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等进行研究,力图找出提升中小学生安全与避险能力提升的最优路径。应急课程体系从属于体育课程体系,是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基于安全与避险能力的中小学应急课程体系内容构成探究
應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其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融合“教、学、做”三项为一体,通过设置某些特定的情景和模式,全面扩展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险技能,提升他们应急避险所必需的身体、心理适应和应变处理等三方面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按照要求可分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1.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技能,锻炼他们在应急避险中所必备的肌肉速度、灵敏性、柔韧性、耐力和力量等身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应急逃生方面的能力。
2.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模拟演习、情景设置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急避险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应急避险体适能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中小学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意识,提升中小学学生独立制定应急避险方案的能力。
3.心理健康目标:让中小学学生学会在事件突发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调试。如:心理的前期准备、中期适应和后期康复,并且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
4.身体健康目标:必须让中小学学生明白自身应急避险体适能的真实水平,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身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处于什么状况,熟练掌握各种应急避险体适能的锻炼方法和处理手段。
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中小学学生在应急避险环境中所应具备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个人应具备挑战个人体能的极限的毅力,整体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个人竞争和团体合作意识。
(二)课程内容
依据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将课程内容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包括溺水、烧烫伤、人为火灾、抢劫事件、交通事故、活动伤害等内容;二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包括地质灾害、核生化伤害、自然火灾、洪涝水灾、地震灾害等内容。如果按照课程的形式则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理论课主要讲解应急避险基本的知识、应急避险的技能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而实践课则以情景设置、现场演习和分组讨论等形式让中小学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身体活动来使身体达到应急避险所需的能力水平为主要内容。
(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服务课程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和物,体育老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应急避险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外,还必须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并不具备这几项能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必须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此课程的授课教师。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首先必须要确立课程主管部门,然后再考虑课程类型(属于选修课或是必修课)和课程组织形式,最后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模块教学法,通过这个教法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实施。
(五)课程评价
应急避险体适能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态度、应急避险体适能理论知识的掌握、个人体能、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自身心理水平。理论知识考核可通过课堂提问形式,或是试卷形式;应急避险体能和技能是整个课程考核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速度、灵敏度、柔韧性、肌肉的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应急、避险、救护等技能。
二、应急课程实践探究
(一)学校颁发管理办法,切实规范课程体系
学校要因地制宜,切实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省市的地区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和机制的长效性,从而保证课程的质量提高,能够制定和颁发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此来使课程体系切实规范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拓宽教学思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正确地认识当前课程体系在建立过程的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总结问题经验,为课程体系的科学建立提供强而有力的科学方法。课程的主管部门及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地进行探索,能够提出与课程体系相关的科学指标,并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去,提倡创新与合作。
(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所指的是教师根据学校切实的教学需要,将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按照一定标准的学习能力状况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方便教师展开分层次的教学,由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特别提出“教师的教授要切实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学习,让尖子生冒出来,使绝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带领后进生前进而不掉队,从而达到班级的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整合多方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活力
整合教育教学的各方力量,重新组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各方面资源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家校以及社会教育的合力资源的共享。这仅仅依靠学校单一方面的作战,势必将会孤掌难鸣。学校的教育需要我们的家庭教育配合,需要社会教育与之协调统一,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教育才能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产生最大、最优化的效应。
三、应急课程实施建议
(一)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建议中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应急避险课程。
(二)应急避险课程将可能会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中小学要加强应急避险体适能的师资培训,确保拥有一支专业的、科学的师资队伍。
(三)应急避险课程是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模拟演习等教学方法来调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中小学学生应急避险的能力。因此该课程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高,建议中小学应扩大训练基地的建设,让正常的教学需求得以满足。
(四)应急避险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离不开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建议中小学的领导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对应急避险体适能课程的指导作用,保证经费的稳定投入,确保该课程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季勋龙.高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应急避险能力之研究[J].运动,2012(08):82-83.
[2]尹立.高中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2):54-56.
[3]路坤.应急避险情景模拟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4):34-37.
[4]王辉.论高校体育与应急教育的结合与对策[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03):100-102.
[5]朱水莲.中小学灾害应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D].南昌大学,2012(2):104-106.
[6]许龙成.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2(11):150-151.
作者单位: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