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转向与挑战

2020-09-10 07:22陈畅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意识形态

【摘要】 抗战题材电视剧作为我国特有的革命历史题材,从过去受时代和文化环境所限,带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色彩,到新时期以来在倡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针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抗战剧也表现为各种形式、风格的叙事倾向。虽然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也存在部分作品打着主旋律的旗号,片面追求收视率无底线迎合观众的现象。而本文主要探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洪流中,电视剧《河山》是如何做到仍坚守历史真实传递正确价值观,同时又能抓住观众收视心理的。

【关键词】 抗战题材;意识形态;文化认同;情感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06-02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抗战题材军旅电视剧的家国叙事发展研究》(编号:2019041303001)。

马克思说过,意识形态就像笼罩在我们身边的空气一样,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又离不开它。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生活在这个世界,更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通过意识形态使主体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文化认同。然而,意识形态工作也绝不可能靠强制的或简单的灌输完成。电视剧是大众化的艺术,则可以通过认同机制,深入观众的潜意识,使观众在自觉认同的同时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而电视剧如何做到意识形态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平衡也是需要文艺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努力的。

一、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

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是對历史叙述的不同观念表达,在抗战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具体可体现为一体化的历史观与多元论的历史观。一体化的历史观强调历史进程中的某种必然性和因果关系,凸显革命带来的前进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抗战题材电视剧作为可以再现历史的重要载体,成为党和国家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时期的抗战剧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英勇反抗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并且以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前进力量与国民党的黑暗势力的二元对立清晰地表现出来。强化英雄式的人物,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使其发挥历史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

多元论则偏重历史的偶然性,强调从必然中寻找其他叙说革命历史的可能性,并且肯定这种可能性影响乃至主宰历史的价值。个体化的叙事给革命历史增加了新的表达视角,也使过去因宏大叙事而显得绝对的革命变得真实生动。处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电视剧《河山》就通过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既展现了卫大河在艰辛抗战过程中的亲情、爱情和战友情,又使观众在情感认同下更加体悟到战争的残酷。“唯有真情打动人心”,生活在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青年一代,也许无法对过去战争的历史有清楚的认知,但真实的情感却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且容易产生共鸣的。本剧以“河山”为题,也将各人物放在祖国河山的“大家”中叙事,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是卫大河。在尽孝安家面前,他是卫孝安。但正所谓忠孝节义,忠为先,有国家才有小家。主角也只能选择处于危难中的祖国,那对于不能尽孝的几跪中饱含的愧疚之情,父亲在想把儿子留在身边与深知祖国需要他的矛盾中仍选择后者,这些真挚无奈的情感表现无不让观众为之感动和敬佩。

恩格斯在对拉萨尔创作的《弗兰茨 · 冯 · 济金根》剧本中指出该作品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认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如何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人刻画之间的关系,也是抗战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所必要思考的问题。应认识到只有二者相结合,在宏大叙事中顾及微观个人表现,在个体叙事时也能触摸到现实政治的心跳。才会使其既传达出历史的宏伟激情,又饱含着深挚动人的情感。

二、平民化视角的人物形象

英雄塑造是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过去,抗战题材电视剧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英雄人物的塑造呈现出明显的脸谱化倾向,高大全成为这一时期英雄形象的主要特征。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他们智勇双全、品质高尚,几近完美。在过去这些作品中,他们都被建构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种精神当然也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因此也会得到观众的部分认同。但英雄形象塑造的过于完美化,也使得观众无法借鉴其成功经验,产生与英雄人物相距甚远的想法,由此也导致观众觉得作品本身的不真实。

进入新时期,随着历史叙述方式的转变,英雄塑造也呈现出一定的新倾向。但也存在部分抗日剧陷入到一个误区,如为了摆脱文革时期的高大全形象,故意使英雄人物粗鄙化。当然《河山》中的卫大河性格也有其粗俗的一面,可这却正是使他变得真实可爱的原因之一。观众既能感受到人物的真性情、敢作为,又会深刻的为他的刚毅精神所敬佩。他就是一个冲动莽撞的人,可他却也是一个英勇无畏,坚信自己的真心,做正确事情的人,可爱又可敬。所以,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时应掌握适度原则,适度的粗俗化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如果过度,则会有损英雄形象,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

在电视剧《河山》中,卫大河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英雄人物。他突破了过去完美化的英雄神话,既有普通人所不能及的军事才能,机智勇敢,又有着普通人身上的小毛病,如说脏话、心眼小等。他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也正是他普通人的一面,拉近了其与观众间的距离,从而让观众更加认同这一人物。另一方面,也使观众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与角色产生亲近感,学习英雄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如卫大河英勇刚毅的精神,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才能使我们不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除此之外,还有他对于亲情的重视,对战友的信义,对国家地衷心,这也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所弘扬的。

一部优秀的作品,打动我们的也许并不只是英雄人物所具有的非凡意志力,更是其在奋斗、奉献的过程中有哪些契合当前社会心理,有现代性的启示和价值。这样才能将观众的欲望与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在一起,进而建构起观众的主体性。

三、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电视,由于其特性本就有着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视听艺术的双重身份,而“真实”问题无论是在传播、接受或审美方面都是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电视艺术的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抗战剧也应做到既表现历史真实,使受众了解真正的历史,又要发挥电视艺术的特性,艺术的反映真实。在过去,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诞生之初的抗战剧担负着“唤醒”“救亡”的重大使命,力求反映抗战现实,迅速传达爱国精神。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就呈现出明显的实录特征,只追求真实的还原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和暴行、抗战同胞的苦难悲痛以及大多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

新时期以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叙述则有了很多新的探索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历史的真实不再是其叙事中最重要或唯一的方面,艺术的表现也开始上升到与历史并列甚至超越的位置。但也不免存在一些作品矫枉过正的现象,如近年出现的“抗战神剧”,看似在表现上富于新意,实际上却严重有违历史真实。这既是对曾经浴血奋战14年的英雄的戏谑,也对观众造成了错误的价值导向。更有甚者,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借主旋律历史题材抗战剧的外衣,讲述浪漫的爱情故事。情节娱乐化、低俗化,演员请不适合角色的偶像明星等等,这种过分追求商业化的倾向只会让艺术走向歧途,观众不能认同历史的真实,更不会得到情感上的认同。

电视剧《河山》以平民化的视点、平实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难忘的抗战历史,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它并没有过多的表现历史的惨痛和悲情,沒有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而是在一个个紧要关头,那毫不犹豫地“转身”,那奋勇抵抗、不屈不挠的精神,让观众不觉落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既没有刻意营造高大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刻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丑化。战争场面表现也真实震撼但又不过度渲染惨烈程度。既真实还原历史,又以历史为依托展现其中的情感力量、精神力量,使观众为之振奋。在当前社会,年轻人普遍缺失理想主义的情怀,缺少生存的意义,没有了过去人们的信仰,青春活力无法释放。而该剧正是给现代人以启迪,让他们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铭记历史和英雄先辈,也使在现实中经历挫折和困难的他们学习剧中人物的精神,勇往直前,坚定内心,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视剧《河山》于平实中展现民族精神,给人信念的力量,从而也能得到观众的积极认同。

综上,《河山》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型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突出重围,其重要的因素在于它于历史的真实中诉说情感的真实,于悲壮的战争中书写强大的信念。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又使每个男生的“英雄梦”得到想象性的认同,同时也激发起中华儿女心底的爱国情怀,使现代年轻人找到信仰和归属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仍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起作用,也更渴望人性中的真情。在新时期,抗战题材电视剧由于其表现历史的特征,仍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而创作者应发挥作用的则是思考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与观众潜意识的欲望联系起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观众能够从中找到认同。

参考文献:

[1]殷昭玖.电视剧认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2]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3]张莹.新时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7.

[4]张智华.电视剧类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陈畅,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意识形态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