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火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121-02
摘要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时期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奠定坚实的体育运动基础,还有助于学生个人的生理和心里的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升学生的身体抵抗力。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跳绳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的实际发展为基础,增强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学生的跳绳技巧和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沟通,实现提升初中跳绳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跳绳教学;效率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能和协调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的主要平台。本文选择初中跳绳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跳绳运动项目的优势,然后探究提升初中跳绳教学效率的基本方法。
一、初中学生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关键阶段,因此其运动系统的肌肉耐力以及力量性较差;同时,初中学生的呼吸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具体表现为呼吸浅、频率快以及肺活量孝;除此之外,对于初中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来说,由于初中学生心肌纤维较细,每次心脏搏动是输出量较低,因此在进行运动锻炼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心输出量,那么就需要以增加心率为基础。综上,初中学生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疲劳的感觉,所以说运动强度应该呈阶梯状递增[1]。对初中学生的神经系统进行分析,其神经过程占据最大优势的是兴奋,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对象为具体的直观形象,而对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内分泌的活动变化。在上述特点的作用下,初中学生很难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同时面对协调性较高的运动技巧时,整个训练过程面对着较大的困难。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运动知觉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具体到思维模式方面仍然以运动感觉模式为主。所以说当面对技术要求比较精细专业的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会产生感知困难的现象。同时,初中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影响下,其注意力的凝聚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在进行运动项目的实际训练和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进行趣味性强的游戏化活动。
二、跳绳运动项目的优势
(一)跳绳运动项目能够增强初中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在进行跳绳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身体各个关节和肌肉进行相互运动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展,进而提升身体的平衡稳定性和弹跳能力。
(二)跳绳运动项目能够帮助初中学生醒神健脑,提升思维能力
跳绳需要双手进行不停地旋转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手掌和手指部位的穴位进行刺激,起到疏通手部脉络的作用,再加上不断弹跳运动的影响,促进双手和四肢的六条经络的血气通常,并且不断向上流动输入到大脑之中[2]。同时,在进行天生的时候人们的呼吸会加深,大脑始终保持处于兴奋的状态,经常参加跳绳运动的人的脑神经细胞活力能够得到明显的增强,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跳绳运动项目能够强壮初中学生的心血管系统
跳绳运动对于心脏机能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帮助血液获得更多的氧氣,保障心血管系统的强壮和健康。
(四)跳绳运动项目能够有效防止初中学生颈椎病的产生
对于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分配在学习方面的时间不断增加,长期坐在书桌前进行学习容易对学生自身的颈椎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跳绳运动项目,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有效缓解肩颈的疼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坚持跳绳十分钟相当于慢跑半小时。
(五)跳绳运动项目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骨骼生长
初中学生本身处于生长的黄金时期,而跳绳本身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在进行跳绳的过程中全身各个关节、大腿、小腿以及臀部等都会参与到活动之中,同时人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也会增加,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氧气供给以及营养物质,还能够对下肢骨骼产生一定的压力,刺激骨骼的生长。
三、提升初中跳绳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兴趣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提升跳绳教学效率,那么应该为初中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跳绳学习和训练中来。其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跳绳运动与音乐相结合,选择节奏感比较强烈的音乐,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跳绳训练;其二,引导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各种跳绳动作的创新,比如单双脚交叉跳、绳操、接力跳绳以及跑步跳绳等。利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跳绳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惰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跳绳项目的训练和学习,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3]。
(二)重视跳绳技巧的教学
首先,在进行跳绳运动项目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摇绳部位是手腕,也就是说对初中学生的手臂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跳绳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手腕力量的训练;其次,为了保证整个跳绳运动的协调性,学生的起跳高度不宜过高,一般离地3—5厘米左右,在落地的过程中为了不对身体造成直接的损害,需要稍微屈膝进行缓冲;同时,在进行跳绳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呼吸的节奏以及全身性的放松,不能在身体和神经紧张的状态下进行跳绳运动,这样不仅不利于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最后,跳绳的过程中若是出现绳子勾住脚的情况,那就代表绳子长度不适合进行学生,或者说并没有把握好起跳的高度、身体的协调性以及手脚的配合度[4]。
(三)创新跳绳教学模式
在进行跳绳教学的过程中,一旦练习时间较长,并且形式比较单一,那么对学生的体能来说就是较大的挑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因此在跳绳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跳绳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注意力的集中,提升跳绳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一,可以进行双人跳绳练习,一人摇绳,另一人根据速度进行同步跳绳,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角色的转换,通过伙伴之间的配合,增强跳绳的趣味性,创新传统单人跳绳锻炼模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第二,进行跑步接力跳绳,传统的跳绳运动项目是以原地跳绳为主,在进行跑步接力跳绳教学的过程中,将班级同学进行小组的划分,然后每一组的每一个学生进行跑步往返跳绳,一名学生完成之后另一名学生再出发,直至这一组所有的学生结束跳绳活动;初中学生正处于好胜心和表演欲望比较强烈的阶段,利用这种小组对抗竞赛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斗志”,提升学生对跳绳运动项目的热爱。
(四)划分层次开展教学
学生本身因为行为习惯、生长环境以及个人身心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5]。教师在开展跳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以因材施教作为主要教学原则,将学生按照跳绳技能水平高度进行小组的划分,不同小组制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和目标,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跳绳项目内容的选择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跳绳运动项目具有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协调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左右,在学生的初中阶段组织开展跳绳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教师通过创新跳绳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划分层次进行教学活动开展和重视跳绳技巧的教学等措施,提升跳绳教学效率,有效落实素质教育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平.体育课开展一分钟跳绳教学,提高初中生学习体育的兴趣[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000(004):231,235.
[2]潘巧玲.利用跳繩提高初中”困难生”耐久跑水平的途径分析[J].学苑教育,2019(17):81-81.
[3]汤锦炜.在初中学生跳绳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跳绳成绩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8(11).
[4]陈康伦.初中体育教学中学困生跳绳成绩的提高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2):173-174.
[5]杨颖.提高初中学生跳绳成绩的有效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0(011):1-1.
作者单位:广州市骏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