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这些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正在逐年降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确定未来的改革方向为通过采取有效方法,在运动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鉴于此,如何高效保证大学生参加适量的身体锻炼就成为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当前大学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身体素质锻炼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047-0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经历了从技术到体质再到健康的发展过程。同样,教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大学体育教学注重丰富学生的运动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并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与我国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健康中国”等理念不符。如此看来,将身体素质锻炼嵌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当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要性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贯彻提高身体素质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大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是培养未来综合性人才的主渠道。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相比,知识分子的寿命要短10年左右,并且许多脑力劳动者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身体素质锻炼与大学体育相融合能够实现意识和精神的转化,能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运用到此后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有利于带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为此,大学体育教学更应将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放在首位,以切实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
二、当前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部分大学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我国大众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人们更加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体育、美育等的发展,这使得体育课程的发展非常滞后。从课程表我们就可以看出,学校将实验课程等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榨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这点问题需要学校予以关注,并努力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保证素质教育的成果。另外,从教师的角度上看,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讲授完成即可,并不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体育锻炼情况与需求。这样一来,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式就难以对提高教学效果带来切实改变。许多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懂变通,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发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长期投入不足
大部分学校在扩招之后,现有的体育设施都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学校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也不足。而且有的学校教师观念较为落后,无法充分认识到开展身体素质锻炼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础。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文件,但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大学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和监管力度,以期进一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体育教学模式不完善
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生。国家推行的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丰富学生的体育课堂,扩充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往往是应付上级部门的突击检查,体育课变成了达标课。加之体育课堂缺乏生动有趣的活动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未能实现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体育评价标准只重视结果和生理性评价,忽略学生体育教学的参与度评价。事实上,学生本就有着不同的身体素质,如果仅仅以运动技能量化的方式做终结性评价,无疑对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如此获得的评价结果也是片面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身体素质锻炼嵌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求,首先要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将身体素质锻炼嵌入到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当中,是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着消极的态度,如简单地认为在体育课上进行活动已经足够,只要保证成绩合格就可以。这些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宣传素质锻炼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意识到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获得健康体魄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发现体育运动的美,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还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参加训练太辛苦。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设置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是快乐的。当代医学已经充分证明,定期开展适量的运动能够使大脑分泌神经递质,让人保持兴奋,感到快乐。因此,教师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对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都是有益的。
(二)开展差异化教学
将身体素质锻炼嵌入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实现双向互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大学体育教学在过往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此也就难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它过于追求学生的成绩是否达标,长此以往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体育学习枯燥无聊。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体育运动等举措,这样能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他们接受。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适量的体育锻炼,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合作式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开展体育锻炼,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体验,开展一对一帮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难题。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加大投入力度
对体育教学理念应更新的不仅仅是学校,家长也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充分意识到强健的体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终归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在重视智力投资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健康投资。只有学校和家庭都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灵活分配教育资源,如在开展室内活动时,可以借助教材讲解必备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掌握到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可以将篮球、羽毛球、游泳、瑜伽、跆拳道等项目纳入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选择体育运动的范围。只有将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才能确保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高校在分配教育经费时还应适当增加體育教学经费,将“穿戴云”等新型技术设备引进到体育教学中,以此能进一步精确评价教学效果。在新技术的运用下,学生不仅能够准确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还能够为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四)转变教育模式
在充分意识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积极作用后,就应将这一标准进一步落实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尽可能地选择限制条件较少的以及与学生生活相近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将身体素质嵌入大学体育教学当中要合理设置课程,特别是要兼顾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两个方面。核心课程旨在拓宽学科专业辐射范围,侧重于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而特色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则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合理选择。另外,合理安排学分排课课程的比例也是值得注意的内容。除此之外,课程设置还应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要符合社会未来的发展需要。
(五)完善评价标准
当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如此难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现状,不断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将身体素质嵌入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除了要关注他们最终的体育学习结果外,还应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也就是要在评价方式中加入更多的过程性评价,如此可使评价更加客观,也更能激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总而言之,只有完善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才能助力学生实现体育教学带给他们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
四、结语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和学生都需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加高效的开展大学体育教学,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82-84.
[2]杜朝晖,徐延林,黄龙.基于体制现状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4(05):107-112.
[3]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92-95.
[4]关世范.试论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才智,2014(22):78.
[5]沈军.提升大学新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运动,2013(21):54-56.
[6]王勇.浅析终身体育思想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89-91.
商汝松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