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画与西画的区别,在于在画面中造型设色绘画技法的体现,中国画主要以线造型,自古有书画同源之理,注重线条的疏密、急缓、粗细等,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也是中国画的精髓筋骨,它不仅是塑造造型的载体,也是画家对描绘对象、环境、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国画;西画;造型;线条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78-02
一、中国画造型的分析
中国画在造型上以线造型,原始社会时期时代开始人们就出于对审美的本能,对石料进行加工打造,外形具有韵律感。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发掘,为研究中国画造型奠定了基础,在学习美术史了解到彩陶绘画纹饰多为水波纹、斜线、波折纹等都是以线条描绘的。商周时期的帛画上面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人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墨线勾勒,此时绘画的线条比较于此前时期流畅,也为后代研究中国画的以线造型提供了基础和证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就已经对线条有了研究,并赋予了线条灵动的生命力。用线的技法也相当成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魏晋时期人物卷轴画也都可以看出线条在中国画中的重要的地位。例如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人物造型线条流畅,古有张彦远评价其称“细劲连绵、循环超息,格调逸易。”这几个词语充分描绘了顾恺之的画,线条运用技术的高超,一幅优秀的作品除了线条的运用,也离不开神韵的呈现,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也为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形写神,如果说线条是中国画的血,那么“神”可以说是中国画的肉,两者相辅形成、相得益彰。在中国画的创作方面生动表现出’神“,是对画家基本的要求,也是很难做到的,要准确抓住所画人物神态和心理状态,并把这种状态诉诸到画面上,通过与线条的结合,准确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情动态。画家从表现质感、量感到表现空间感, 进而以形写神, 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刚劲有力、顿挫鲜明的线条表现刚毅的男子形象;用纤细飘逸、弧度优美的线条表现柔美、知性的女子形象;用浑厚、平实、内敛的线条画出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用富有装饰性的圆润、甜美的线条表现稚嫩的孩童形象,对不同人物的身份,做不同的处理。
中国画在造型上以线条呈现出空间关系,在人物造型勾勒中线条即有留白,又结合线、面的使用,使画面呈现出空间关系。其实中国画要表现出来这种空间关系,是有很多方法的,但主要还是通过这种线与线之间的衔接关系,起笔和收笔时的方向、虚实、线与线之间的空隙来体现。例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就是利用散点透视,充分利用了线条的轻重、疏密、虚实来表现画面,强调了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空间效果。
中国画绘画取材内容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不论哪种绘画内容和绘画技巧,以线造型都是中国画突出的特点,只是线条运用的表现方式和技法可能不同。
二、书法线条与中国画线条的对比
所谓“书画同源”从字面看讲的是书法与绘画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书法的以“写”出来称谓的线条,我想大概可以运用到绘画上面,所以绘画的线条和书法的线条有着相同的审美标准。古人讲求自然与造化,在书法上要求线条五体必备,还需要五体匀称协调,否则线条就会丧失美的质感,美的享受。大概与中国画相似,以线条作为神采的载体,一个个体的字也可以把它视为点线面的结合,每个点的结合把它当作一根根线条,它们有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书法用笔的元素都是中国画品评的标准, 也是衡量绘画元素的基本准则, 如从用笔的流畅、圆润、清丽、生拙、苦涩、朴厚、飘逸、恣肆、酣畅、遒劲, 这些形容线条的名词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是精神的元素, 又是境界的追求。线条不是单纯的绘制形象,它融入了画家对人物的感情刻画,传达了画家的情感。
以形写神,可以理解为用线条的变化表现神韵。中国画用笔对画家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线条要达到细劲连绵,骨法骨气的变化效果,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实践,要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在于用笔, 也就是中国画的笔法。所谓笔法就是线条的表现力, 即对所绘对象的外形美和本质美的表达。“中国画以线造型, 以书入画, 书写之法度完全渗透于绘画线条的用笔中, 可以说书法的融入, 是中国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原因。书写性的特征成为中国绘画线条意象性表现的重要审美品格。”中国画线条所独特的力度美、节奏美、装饰美等特质, 使中国画线条包含了艺术的本质与精华, 表现出中国画家尚意的艺术精神。
三、中国画与西画的异同
中国画艺术实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很强烈的客观对象和自我主观意识的一种艺术造型手段。造型是中国画的基础,而线条则是造型之根本。线条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勾勒出物象的轮廓,表现物象的外在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达出物象内在的气质、神态、韵律以及不同的质感。西画在表达感情放面多以场景人物形象以及运用色彩营造出来的氛围来呈现。中国画与西画的异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手段、设色方法、透视法的运用、侧重点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造型手段,中国画造型以线造型,借助线条的疏密、缓急、粗细描绘形象,描绘对象呈现出空间感,并运用线条传达画家的情感,西画以面造型,线条不太明显,所以西画成西出来的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主要在于意境传神,在造型上没有很强的立体感,注重画家对描绘对象的感受,所以中国画的线条和意境又是画家对物像的主观呈现。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的观点,这也在他的画中得到充分驗证,我们看顾恺之的画,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画面中人物形象皆以线造型,每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又充分表现出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动态,所以说线条不是单纯的造型手段,它早已超越了简单表达造型的阶段,它是传达感情、呈现环境、传达画家主观感受的载体。
四、结语
一个时代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时代特点。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中国画造型手段也发生细微的变化,体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而中国画要发展,必须迎合时代,贴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必须根据时代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线条也随时代变化。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之中,也强调了线条对绘画的重要性。从古至今,线条都是塑造物像的手段,决定了一幅画的好坏,是中国画的精髓,线在中国画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起着塑造形体,表现物象的作用,还具备表达中国画家思想情感的功能,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的线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着的,线虽属技法和形式,但它的精神面貌却和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总而言之,中国画造型是线条艺术的最终呈现,中国画的线性造型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和成熟中已逐渐成为东方艺术的代表。随着西画技法的传入,画家逐渐探索新的绘画表现方法,在如今快生活节奏的时代力求创新,利用传统绘画的基础并融入西方绘画风格,使自己的作品大放异彩,但是线条在当今中国画中占有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王辅民.从线条到艺术[J].艺术市场,2019(07):135-137+134
[2]张晓春.中国画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9(04):43-44.
[3]和倧卉.论中西比较视野下中国画的线造型[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曹圆.论中国画线的审美价值[D].西北大学,2008.
[5]李果,傅晓辉.中国画线条意象性的表现特征[J].国画家,2018,(04):59-60.
作者简介:
杨影,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在读研究生,学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