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的时代蕴意

2020-09-10 07:22唐琦琦
今古文创 2020年4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儒家

【摘要】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的“家国情怀”,它的存在使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总能在危难时刻化险为夷,创造出新的辉煌。本文从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以及当代我们对家传统国情怀的继承和发展三方面对家国情怀进行分析,以浅谈家国情怀的时代意蕴。

【关键词】家国情怀;儒家;时代蕴意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52-02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内涵主要由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以及仁爱之情构成。

(一)家国同构。在夏朝建立之前的社会主要是以带有血缘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的形式构成,此时的部落其实就是所谓的“国”,但统治者们皆是采用禅让的方式交接权力,其标准是由在位者自愿进行通过考评有能力者上位,所以往往在位者和接任者往往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至夏禹时期,“国家”有了产生的初步萌芽。而此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奴隶社会的开启“国家”的概念也由此产生。所谓的“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国家这三者在组织结构方面所有的共性,到了西周“国”的范围逐渐扩大,西周通过血缘宗法制度,构建了一个层序分明的社会,又将使族权和行政权合并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了这两权,从而把家和国紧密地联系起来。秦后国家大一统,由于秦王过于强硬地行政管理手段导致了国与家的矛盾日益激化,汉后不得不继续以伦理道德为主的宗法制来缓和社会把矛盾,可见国与家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将其割裂来看待。

(二)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文化产生就是以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和“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所以无论是家的意识还是国的意识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我们身处于社会之中,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将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割裂,这就说明了我们应当有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个人意识放在共同体意识之下,首先去符合共同体的要求。而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忠、孝等道德要求其实有着极其强烈的共同体意识痕迹,都是在围绕着共同体的存在而服务的。到了近代,西方的自由思想传入中国,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反对束缚和禁锢的思想逐渐流行,使得个体意识有了反超共同体意识的趋势,但是国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身行力践以实际行动像我们以及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国家统一的根基;是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团结之本;更是我们精神力量得以支撑核心灵魂所在。

(三)仁爱之情。儒学处处体现着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备受统治者的喜爱,几千年来儒学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仁”作为贯穿儒学整个思想的核心,对于“家国情怀”的形成也有着重大的助益。我们作为个体虽然优先服务于共同体,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为了到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我们对于共同体的认同感应该是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永远抱以仁爱、敬畏以及宽容的态度。孔子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在他看来“仁”是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品质标准,而怎样才可以为“仁”呢?首先必须具备真性情以及真情实感,而想要到达“仁”的境界,就得行仁之方即忠恕之道,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这样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了,这也是也是人与人之见关系的基本准则,而这种忠恕之道若能在国和家之间实行,那么在这范围内都不会受到怨恨。这也就说明了“家国情怀”并不是需要的对外有所怨恨或敌视,而是应该以一种“爱”的态度去理解和包容。

二、儒家思想中的传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的“家国情怀”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国家、社会、个人这三方面。

(一)国家。“家庭——家族——国家”的家国同构社会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更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而《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也反映出了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

正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国的家国情怀的形成是经历无数场的战役,以鲜血为代价而产生的伤痛思维的沉淀。如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天下无道、礼乐崩坏,基于这样的局面他提出了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为其正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礼”也十分重要,意义也较广泛,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反思和发展,强调道德教化,通过礼治和政令刑罚并举,加强人们对自身的道德感以及反对刑罚治国。不仅使“周礼”更集中、更明确、更符合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同时也将君臣民三者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至孟子,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也着重强调“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说明了天、国、家是紧密联系的一体。此后的儒者皆是承袭并加以发展孔孟的思想,而这三者之间也在时间的沉淀中越来越深入人心,正是在这种独有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人之下中勾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家国情怀”。即以“天”的权威作为主导,从而使君和民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在通过彰显“君”的作用以及责任来加强社会凝聚力,并以教化手段使君、臣、民三者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感。对于传统家国情怀的正向提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儒学作为服务于君主的入世学,对于社会等级秩序是十分讲究的,因此在礼乐教化部分也十分的强调。儒家认为作为君就应该享受君主的权利,身为臣就得尽到臣的义务,对于民就应该施以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的手段,这样才能使臣、民服务于君。这种等级互补关系的社会分工,不仅只是在功能上有所分配,同时也具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并直接与“善”相关联。“仁”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儒学思想,这就要求了无论是君还是臣或民都应该有努力向“仁”前进。儒家这种“民本思想”,使君民二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服从于被服从关系,而是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任信的关系,就如同孟子的“民本”思想、荀子的王霸兼綜一样。在“天下一体”的背景下,君、臣、民形成一种等级性的互补关系,这三者各司其职并通过各自的特定职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

(三)个人。正所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说明了个人的修养与家、国乃至天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儒家十分讲究个人修行,如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中其实也包含着一整套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所以道德修养首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而到了孟子言修身多为形而上之论,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在《大学》的开篇就提及:“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以及天下的基础,只有将自我的修养提高,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仁爱之情、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这样家国才能安定和睦。而具体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修身呢?在儒家看来修身应该是由内到外的全面修行,不仅是只通过单一学习诗、书、礼、乐、典籍或是师傅传授知识来进行。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时刻注意反思,如在对待自己的亲人是否做到了事亲至孝,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又做到了崇德、修慝和辨惑。儒家这种修身正己的自省意识,对于“家国情怀”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三、“家国情怀”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

“家国情怀”本质上就是一种对国家、社会的一种情感表现。这种情怀自古以来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同时它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变越强,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更与时代紧密结合,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

2020年对我国甚至是世界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的到来扰乱了原本国人的生活计划和安排,严重地威胁着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成了国际重点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就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及时且精准施行对策,集中统一指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在这次疫情战役中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也涌现而出,身为国民的我们在尽着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场硬仗。所以我们看到了身为一线工作者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从四面八方鼎力相助、火线驰援疫情高发地武汉;全国上下联动整合资源,为人民生活需求供给提供保障;而作为大多数战役后方的我们来说,能给予国家最大的支持就是听从党的领导和安排,安心居家尽可能将一切能接触到疫情机会给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次疫情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筑牢生命最坚防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用震撼世界的中国速度、力度以及温度摩擦出中华大地不竭抗疫动力。经过艰苦努力抗疫至今,中国在抗疫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多地新确诊病例连续零增长,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广泛支持。这次的共同抗疫充分彰显和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汇聚起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张倩.从家国情怀解读国家认同的中国特色[J].江淮论坛,2017.3.

[4]王泽应.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5).

[5]王四达.天命有德”:中國古代对政治合法性的探索及其历史归宿[J].哲学研究,2012,(01).

[6]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知行铜仁,2016,(05):43-49.

[7]张倩.董仲舒思想中的传统家国情怀[J].兰州学刊,2020,(01):36-45.

[8]张军.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情怀论[J].伦理学研究,2019,(03):113-119.

[9]宋梅菲.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儒家“修齐治平”政治伦理的扬弃[J].攀登,2019,38(02):46-51.

[10] 霍文忠,李燕飞.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儒家“家国情怀”关系探微[J].昭通学院学报,2018,40(04):6-9+13.

作者简介:

唐琦琦,女,苗族,贵州贵阳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茶道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人能否再次成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