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2015-09-06 13:39丁爱波
齐鲁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丁爱波

说的响亮,笑的爽朗, 一米八几、二百多斤的大块头,长长的落腮胡子,王文杰导演具有典型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山东大汉形象。

从内地第一部武侠片《白眉大侠》到《成吉思汗》、《大染坊》,王文杰的执导生涯贯穿了鲁剧的发展过程,他以复杂多变的创作题材为鲁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

鲁剧气质:“实在”、“扎实”、“家国情怀”

在导演圈,像王文杰这样的风格多元的“杂家”非常少见,他拍过《白眉大侠》、《甘十九妹》,也拍过《大染坊》、《成吉思汗》,拍过历史正剧《南下》,也拍过城市喜剧《城市租客》。

“这跟我的知识结构有关系,我从小就喜欢看杂书,当然,往好处说这是涉猎广泛,往坏里说这叫‘样样通,样样松。”他这样“黑”了一下自己。

“其实我最适合最喜欢拍的类型是两种极端的——喜剧和悲剧。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情绪波动比较厉害。所以拍出来的悲剧能打动别人,拍到全国观众跟着我一块儿哭。比如《红十字方队》,当时看过剧本的,没有一个人看哭过,而拍完后,评审们都被感动的哭了。还有《孔繁森》,挺美的一部戏,当时拿到省台审片时大家都在那里哭。我之所以喜欢拍悲剧,就是能够抒发一些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我也喜欢拍喜剧,但是很难有非常好的剧本到我的手里。”

在这些类型多样的作品中,让他感到最累的就是拍正剧。“正剧的台词全是很正的,以现在的审美观念来看,就是可能会显得‘无趣,你得在真实与好看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相比而言,他更喜欢像《大染坊》这样的剧本,“它也是正剧,但是里面的道理大家都爱听。仁义礼智信,商战生意经,企业家的家国命运,既有时代沧桑感,又有古今共通的商战道理,它是正剧,但复杂、好看。”

“正”也是鲁剧的一大特点,如果要为鲁剧提炼几个关键词,王文杰认为,“实在”、“扎实”、“家国情怀”最能代表鲁剧的气质。

收视率的无奈:《咬你的爱情》还是《放下》?

从“正”的思路出发,王文杰所拍的战争历史剧就充满了大气磅礴的历史厚重感,以2009年拍摄的《南下》为例,它所呈现的气质与“抗战神剧”截然相反。

“真实是《南下》最重要的东西,现在不少南下干部还健在,包括我的父母当年都差点南下,这部电视剧如果得不到这些前辈的认可,我觉得就对不起这些前辈。”

除了真实这个第一要素,《南下》还要追求“好看”。南下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除了要勾起老一辈的回忆外,还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年轻人了解父辈的传奇经历是拍摄该剧的重要目的之一。“正剧应该用更加活泼的形式呈现它的思想内核,但是这个过程中,不能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肮脏的灵魂。”

不过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在一些作品的影响下,观众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前不久,他的妻子跟他探讨过一部剧的剧名问题,有四个剧名备选,一个叫《咬你的爱情》,一个是《放下》,一个是《第六感觉》,一个是《爱你的人害你最深》,“你要追求收视率的话,肯定是《咬你的爱情》最好,但在我看来,我更喜欢《放下》,这个名字有宗教情怀有哲学思考,但显而易见的是,它的收视率肯定不会很高。”

从《白眉大侠》到《大染坊》:王文杰的鲁剧版图

在王文杰看来,鲁剧辉煌的开端要追溯到上世纪的三连冠时期,1982、1983、1984,这三年,鲁剧凭借《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三年夺得一等奖,“后来还有过一部《孔子》,也算是鲁剧的代表,但那部戏太文化了,没有在全国火起来。”这是鲁剧最初的辉煌。

鲁剧的风格、品牌,就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一群人都在一个艺术环境中长大,一个艺术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们拍出来的戏,风格就非常接近。”

王文杰坦承,这段辉煌跟他的关系不是很大,“我的风格和他们不太一样,我在西藏、内蒙古、云南待了很长时间,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回来之后,我也没跟人学过,就给日本人拍过一个戏,给人干过副导演。回来之后就拍起来了,我的分镜头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是我独有的风格。”

再之后,就是王文杰的时代了,《白眉大侠》全国收视率第一、《甘十九妹》第二,之后,他又拍了《红十字方队》、《光荣之旅》、《成吉思汗》、《大染坊》,从90年代初到2000年初,王文杰是鲁剧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当然,再之后我就‘陨落了嘛,之后就是张新建、孔笙们的时代了。”

王文杰的执导生涯贯穿了鲁剧的发展过程,一些知名的鲁剧导演,当年都曾是他的“小兄弟”,比如说孔笙,给他当过执行导演,当过几百集的摄影。“底子都是在我这儿打起来的,孔笙拍的戏,至今仍有我的影子在里面。”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传统根基·家国情怀:一所澳门学校的文化坚守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