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于国画的流传

2020-09-10 07:22董一帆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董一帆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国画艺术是集中国文化、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于一体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体现,作为炎黄子孙,要继承并发扬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文化,将国画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本文以《洛神赋图》为例对文化于国画的流传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国画的流传;《洛神赋图》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55-02

作为华夏子孙,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也尝试对中国画这中古朴且深沉的艺术做出进一步解读,因此,首先应该学习由祖祖辈辈的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生活的先贤和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文化,在文化洪流中寻找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寻找中国文化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洛神赋图》被称之为个“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堪称古代古典绘画的瑰宝。

作品内的人物构造非常成功,画中人物散落在山水,相互照应又不是独立而存在,人物间的神情顾盼,互为呼应式人物间产生有机视觉关联。画卷中洛神在山水间含情脉脉流转曹植,其动作轻盈,对曹植表现的若即若离,充分表达了洛神内心有碍于身体又舍不得他的情感。而站于岸上的曹植,看着水波上的洛神,流露出一种倾慕之情。两人的情感并不是依靠面部表情展现,而是依靠人物间相互关系 巧妙处理而得。在欣赏时,也可以体会到创作者那个艺术主张与绘画表现。

一、中国文化的定义以及具体体现

中国文化是以华夏文明作为基础,整合看全国各个地域与各个民族的文化因素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其中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等等诸多内容,纵观中国文化主要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并且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例如,有形的以文字记载的形式存在的史书,我国古代君王将相之间的相关礼法文化“三礼”,再例如,社会上商贾之间的无形的礼仪文化,邻里之间的相处之道的市井文化,科学研究的学术文化,因此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供人们阅览的书籍里,也在历史的事件中。

从每个个体层面来讲,受到文化熏陶的承受个体的每个个体,思想意识的外化,具体体现在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上,中国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中,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伟大的先贤著作,如“四书五经”《诗书》《礼仪》《庄子》等等经典著作,这些文化是以有形的历史文本的形式存在的,被后人传承至今,并且按照现代的方法做出划分与不同的学科相互交融,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中国文化是随即被记载或书写。

二、文化于国画的流传

基于美术这一学科的角度来展望这门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的艺术即中国画艺术,通过“笔”“墨”“纸”“砚”传承了五千年的先贤的艺术精神,在我国众多的文化艺术瑰宝中,流传着许多经典的名画作品,例如展览在我国故宫博物院的被列为我国十大名画的《洛神赋图》,这部经典的绘画作品主要表达的是主人公自帝京回到东藩的路上,途经洛水,与洛水女神宓妃相遇的故事,作品对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虽然人物在画中的位置是散落到了山水之中,但是没有显现出孤立感,反倒是形成相互照应之势,画中人物的神情相互顾盼,呈现出呼应之势,让观赏的人能够将人物建立起有机的视觉联系,在画卷中的洛神流连在山水之间,目光含情脉脉,流转在曹植的方向,作者将洛神的身形创造得十分婀娜,动作和姿态也十分的轻盈飘逸,对主人公的描绘则有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感觉,能够将曹植那种即舍不得才子又受困于身份更做不到两全其美的犹豫的心态充分地展现出来,进而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失落的情态。

画中,岸边的曹植目光凝滞地看向远方的洛神,倾慕之情一览无余,进而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是依靠面部的表情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依靠两个人物之间相互的联系进行巧妙地处理展现出来的,画中线条细腻,却不失刚劲古朴,正如“高古游丝”,而山川与树木却采用幼稚古朴的画法,正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彰显出了魏晋南北朝早期山水画的特征,通过柔和的色彩,再加上作者采用了柔和的色调,对走位的环境进行较为生动的描写,渲染出了诗意的气氛。

而这样的特点究其原因是与曹植诗人的身份分不开的,在曹植的《洛神赋》中写道:“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这段对宓妃之美的描写与二人之间的产生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且以自古是作为主要构架,在300年以后顾恺之进行了二次的创作,也就是《洛神赋图》。

对于《洛神图》,后世存在着很多的争议,有典籍记载:曹植一下惊醒,随后回到了甄城,回到了甄城之后,曹植久久不能忘记在洛水与宓妃相互的情景,于是创作出了《感甄赋》,全篇文章大致分为六段:第一段写曹植从洛阳回到自己的封地,在途中遇见“宓妃”在山崖边;第二段写是对宓妃仪容、姿态、服饰的描写;第三段是描写作者对洛神的爱慕之情,即识得礼仪又善于言辞,曹植虽然已经向其表达了真情,也赠予了信物,二人之间已经有了约会,但是却担心自己被欺骗,渲染爱慕之情至深;第四段写洛神被“君王”的真诚所感动;第五段是全篇的寄意之段;第六段写在分开之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之情。时间飞逝,转眼间就过了4年的时间,明帝繼位了,由于感觉《感甄赋》的名字不够雅观,因此将其改为《洛神赋》。而不同的观点是《感甄赋》是“托词甄后寄心于文帝”,意思是说少年的曹植应该不可能向其父曹操求取已经结过婚的女子。《洛神赋》的相关内容已经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论题,而由《洛神赋》而创作的《洛神赋图》,在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却从来没有第二种说法。

《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所作,是根据这篇浪漫的爱情名篇为主要的题材,用具体且生动的画面,完整地诠释了赋的内容,画面创作采用的连续分段的方式,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作者通过对宓妃的神情和动作的描绘,充分展现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将礼教的束缚与封建思想的压迫直接地展现出来,以男女爱情受到压抑与苦闷为主题,利用柔和的色彩绘画风格,动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也突显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在《洛神赋图》中,作者将原来的结局做了修改,最后是以曹植和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而这样的美好结局也就能够解读出顾恺之对魏晋之风开创者,西晋的嵇康以及阮元等竹林七贤的创作之风的美好的向往,而竹林七贤创作出了“文人清谈之风”在当时也是又晋室南迁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代表了顾恺之对于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也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中国绘画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是其根本和源泉,并且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王羲之笔下的天下第一的名序《兰亭集序》,描述了人们曲水流觞,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的场景,其中风流宰相谢安他能歸隐山林携王羲之赴兰亭会,也能率军8万击溃百万敌军赢淝水之战,进而将其记载在了史书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留给后人一个乐于田园,固守清贫较为完美的士大夫的形象。

中国绘画作品,能够留给后世的艺术家、文学家以及画家等留下珍贵的中国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珍贵文字,而以中国画作为代表的文人的气节与风范以及创作风格等,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发生着各种形态的变奏,而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观赏中国绘画作品,在其中产生了新的体会,中国画即见证并传承了我国悠久历史产生的中国文化,更加融合了每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创新出了更加優秀的作品,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再到秦汉时期的石刻艺术,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创作在不断地更迭发展,而中国画融入了玄学元素就此产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中国画艺术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之上更加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进而文化的不同,中国画也随之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洛神赋图》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和叙事题材的绘画,是文学之美和绘画之美交相辉映的伟大作品,更是魏晋南北朝创作风格与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蕴含着诸多优秀的作品,结合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是我国文化艺术流传的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更要通过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进而履行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涵琳.中国文化于国画的流传——以《洛神赋图》为例[J].艺术科技,2019,(238):135-136.

[2]李媛媛.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与风格特征——以《洛神赋图》为例[J].明日风尚,2019,(267):22-23.

[3]林宜耕.浅谈中国的重彩画风[J].国画家,2019,(132):173-174.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