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袜子皮皮》中“皮皮”这一形象的特征包括坚强、自立、乐观、善良、贴心、慷慨、勇敢、正义、爱吹牛、力大无比等。但在林格伦的笔下,作家用夸张的笔法赋予皮皮丰富的象征含义,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体验过后,还能嗅到一丝忧伤的味道。
【关键词】长袜子皮皮;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10-02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莫兰省,是瑞典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多部世界经典童话,被称之为“童话外婆”。《长袜子皮皮》是瑞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儿童书籍,它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发行量过亿。1958年,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荣获“安徒生金质奖章”。
一、流传与创作活动背景
1941年林格伦七岁的女儿因肺炎住院,女儿顺口提出让林格伦为她讲长袜子皮皮的故事。就这样林格伦按照这个奇怪的名字讲了一个奇怪小姑娘的故事。1944年林格伦将《长袜子皮皮》作为女儿十岁的生日礼物。1945年,作者参加了拉本和舍格伦出版公司举办的儿童书籍比赛,获得一等奖。而这一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欧洲所宣扬的对法西斯主义服从理念,对于当时的儿童教育无疑也是具有压迫性的。因此“皮皮”这一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着反抗精神,林格伦正是借助“陌生化”,借助这一形象把儿童文学从传统、绝对服从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皮皮”在某种程度上是民主、自由的化身。
二、思想内涵
我国瑞典语翻译专家李之义老师说,这部作品可以给人一种快乐的力量,让你忘却一切痛苦和不开心,从皮皮身上寻求到无限能量。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快乐之余,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怜惜和心疼。
一个九岁的小姑娘,奇怪的名字,与一个小猴子为伴,独自一人住在一栋大房子里,生活完全自理,可以徒手举起重物,有花不完的金币。她从不上学,到处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所做的一切在成人眼中都是不可原谅的,在小同伴眼中却是令人崇拜的小英雄。这样一个曾被质疑过的形象,为什么会经久不息的被众多读者赞誉?被公认为是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喜欢游戏、冒险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不同时代的读者与皮皮产生了共鸣,这些快乐地文字支撑着他们从中获得快乐地阅读体验,皮皮是那样的真实,仿佛每个小读者都能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林格伦笔下的皮皮是一个完整的儿童样本,是以儿童本位创作出来的鲜活形象,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乖孩子们所欠缺的,也是他们需要获得和培养的一种精神及能力。
三、艺术特色分析
(一)夸张性的表现。《长袜子皮皮》是一部常人体童话。童话充满了奇妙的幻想色彩,孩子们喜欢“皮皮”,是因為她是一个很少见的想象产物,现实生活中9岁的小孩几乎无法做出“皮皮”的那些惊人举动。而体现幻想的童话要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得夸张性。童话表现的夸张性主要变现在形象的夸张和环境的夸张。在《长袜子皮皮》这部作品中,形象的夸张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鼻子下边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穿一双黑色的大鞋。通过这样夸张的人物塑造,让读者感受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女孩具有特立独行的特质。再如皮皮力大无穷,她可以举起一匹马。皮皮见义勇为,和五个小男孩进行对抗。类似的事件还有皮皮要被两个警察带去儿童之家,皮皮却和警察们玩起了拍人游戏,并用力抓住两个警察的皮带把他们举了起来。还有一段关于皮皮和一头公牛地玩耍,作者笔下是这样描述的“它照样使劲地顶人,如果不是皮皮而是别的孩子,早就被它顶坏了。”而皮皮却笑嘻嘻地对着公牛说别挠她。以上的事件中,“皮皮”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夸张的,但是这些夸张的事件与主人公皮皮关联起来却毫无违和感。究其原因在于作家通过虚构及夸张的描写,突出某一事件或某一形象,加强了人物性格,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皮皮乐观、勇敢的特质。
其次,童话中的夸张还有增强作品幽默感的作用,能够使整个故事情节更加新颖富于趣味。例如,皮皮过生日,邀请阿妮卡和杜米来到了楼上的贮藏室探险,皮皮拿起望远镜边看边说:“我觉得我用这架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南美洲的跳蚤。我们建立一支海盗队,有这个望远镜还真不错。”当孩子们读到这里,会觉得这架望远镜如此厉害,竟然可以看到遥远地方的一个小跳蚤,真是太新奇了,而大人们读了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认为皮皮这个小女孩真是太有趣了,由此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
(二)象征性的表现。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把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形象可感地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童话作品中人物和情节常常带有象征性。例如,皮皮认为就算不上学,她也可以有足够的学问。而当镇上最有钱的卢森布鲁姆小姐要到学校举行问答比赛的时候,很多没有回答出卢森布鲁姆小姐问题的孩子,包括皮皮在内都只能可怜巴巴地站在墙角里去反省无法得到奖品,而皮皮却带领他们举办一次纯属自己的问答比赛,并且从自己的口袋中掏出许多金币送给每一个孩子,还附赠一大包糖果。皮皮无疑与这座小镇上最有钱的权威进行了正面的抗争,以此来反抗那个只有优秀孩子才能获得奖品的比赛。再如,皮皮去阿妮卡家里赴咖啡宴,皮皮的吃相,把砂子糖铺在地上,以及一直不停地打断大人们的交谈等一系列的举动,也都是在向大人眼中“有教养的好孩子”发起挑战。因此,可以看到在林格伦笔下创作出的“皮皮”是同当时大背景下的绝对服从这种错误理念的抗争,皮皮这个形象代表着一种反抗精神。
(三)“儿童化”的幽默语言。儿童的注意力很难持久,语言的生动、有趣就显得十分重要。林格伦擅长抓住儿童的心理,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围绕孩子们生活中有趣的事物进行选取和提炼,构成了皮皮新鲜、形象且幽默的语言,深得小读者们的喜爱。例如,皮皮因为没去过学校,对于一些事物的表述总是出现偏差,但是却非常的幽默有趣,皮皮把“九九乘法表”称之为“舅舅表”。皮皮说大人要上交地上税,而这里同伴阿妮卡则纠正她是“地方税”。因为长大有这么多麻烦,由此皮皮说道她不想长大,而她把长大说成了“长达”。在儿童正在学习语言的时期,总会因为对某些词汇或事物理解不准确导致表达上的偏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写作方法,具有童趣的语言却彰显着儿童的稚拙美,也使作品本身更加生动有趣。
四、“皮皮”形象简析
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从她长长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古灵精怪、特立独行的小姑娘。在很多文献中,可以看到对于皮皮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义:坚强、自立、乐观等等。但作者笔下的皮皮骨子里还散发出一种自信美。与此同时,皮皮的很多举动和言语在作者笔下,都散發着一种忧伤的味道。
现今很多人对于“美”的定义发生了扭曲和变形。而在林格伦笔下,皮皮是一个满脸雀斑的女孩,而皮皮的自信却恰恰来源于此。整本书关于对皮皮雀斑的描写有两处,一处是在“皮皮去商店买东西”中,书中描述到在一个卖香水的商店橱窗里放着一大瓶祛斑霜,旁边还写着一个纸条:您为雀斑苦恼吗?皮皮的回答自信且幽默,她说:“我并不为雀斑苦恼。我很喜欢雀斑!要是你们能搞到一种药膏,越抹脸上雀斑越多的话,你们可以给我寄个七瓶八瓶的。”另一处是当皮皮和小伙伴们离开霍屯督岛时,由于海边阳光充足,皮皮满脸都是雀斑。而皮皮得意地说:“这次旅行对我来说,确实像是做了一次真正的美容,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雀斑都多,因此也就更美丽。这样下去我真要魅力无穷了。”这种自信,无疑会让小读者们从皮皮的经历中获得从自卑中走出的释然和快乐,这源于皮皮式的自信美。乐观、开朗是皮皮的特质,大家都知道她爱说谎话,可有时候也有善意的谎言,例如在霍屯督岛上她化险为夷,却跟爸爸只字未提此事。但是当她的同伴发现皮皮爱说谎并责备她时,皮皮说:“说谎话可耻,但是有时候我就忘了,一个小孩子,她的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而她自己漂流在大海上,你怎么可以要求她总是讲真话呢?”皮皮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但是她的确还是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她也梦见爸爸,当小伙伴担心她晚上睡觉谁来照料她时,皮皮却高兴地说自己照料自己。在旁人眼里是令人悲伤的事,她竟然可以高兴地这样讲述,足见她内心的强大。
在整部作品中皮皮几乎都是非常乐观和开朗的,仅有的几次伤心流泪的事件中,一次是因为她去上学却被老师评价为表现很坏,这时的皮皮显得十分伤心,用颤抖的声音对老师说:“老师,您知道吗,当一个人她的妈妈是天使、爸爸是黑人国王,而她自己一直漂泊在大海上,她怎么能知道学校里的东西回答苹果、刺猬这样的问题呢?”是啊,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要求,大人评价的标尺都是一致的,并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而皮皮的言行举止无疑会给正在遭受挫折的孩子们强大的正能量和动力,摆脱不良的情绪,找回自信和快乐。而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读者也感受到皮皮的孤单。当杜米和阿妮卡看到对面屋子里的皮皮双手抱着头坐在饭桌旁边,她的眼睛带着做梦一样的表情盯着面前的一支火焰不停跳动的小蜡烛,阿妮卡用颤抖的声音说:“她……她看上去孤零零的。”小伙伴看到皮皮用做梦一般的眼睛看着前方,然后把灯熄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快乐的,但作者在皮皮身上也注入了些许伤感的元素。但是这份淡淡的忧伤有时并不容易儿童被捕捉到,可能是一缕淡淡的青烟转瞬即逝。但回想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一个孩子的完整童年,都会是快乐长存与悲伤点缀相互交融的。林格伦是在尽量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童年的模样。
因此,林格伦以儿童本位创作出的这部作品,将快乐与忧伤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对自我的表达,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就像皮皮所说:“只要心热就行,心脏在跳动人就不会感到冷”。唯有热爱,才是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蒋风.幼儿文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2]阿斯特丽德·林格伦.长袜子皮皮[M].李之义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
[3]孙天娇.阳光下的阴影——论林格伦童话的忧伤色彩[J].昆明学院学报,2019.
[4]德米拉·勃拉乌苔.反顾你的童年时代——林格伦访问感得录[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作者简介:
刘萌萌,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儿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