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摘要:如何调整校本研训模式,引导青年教师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采用多种策略去解决问题,是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处方跟进”式“问题清单”、创建“处方跟进”式的研训模式、创生“处方跟进”式的评价方式三大策略,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处方跟进 专业发展 问题解决
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并试图获得解决策略的一种积极态度。它在激励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亟须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校本研训项目征集中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良莠不齐,有的教师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教育教学问题;有的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不具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经过分析发现,除了培训层面的因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调整校本研训模式,引导教师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采用多种策略去解决问题,是我校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处方”原是医学专用术语,是指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书面诊断报告或药方。“处方跟进”则以医生诊断病理为模型,借鉴医学诊断中的问诊病情、鉴定病因、对症治疗的流程,将之运用到教学管理之中。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困惑,紧扣“问题解决”的主题,深入挖掘青年教师自身与团队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分析与研讨,主要采取三大策略,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困惑,增强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教育智慧。
一、创设“处方跟进”式“问题清单”
依托调查、访谈了解青年教师的研训需求,引导他们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选取、提炼、归纳,梳理“问题清单”。
1.问题选取
问题的选择可以是教师自身亲历的,也可以来自他人的教学经历。在选择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即“事件”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杜撰;二是困惑性,即研训的“聚焦点”是疑难困惑,所捕捉的教育问题要蕴含教师的困惑、疑难,是教学中的问题;三是教育性,即培训内容要引起教师思考,并且促使教师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与方法,选择微训内容:细微处选择、矛盾处选择、疑难处选择、成败处选择。
2.问题提炼
青年教师在第一时间反映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在培训中加以运用,为此对问题进行提炼。在“问题”提炼过程中,从四个核心问题进行追问。
问题是什么:什么教育教学事件使你感到困惑,将自己发现的“问题”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描述出来。
问题在哪里:找出“问题”的启发点,即让自己最困惑的原因或问题是什么。
应该怎么做:教师尝试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为什么这么做:通过讨论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难,并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原因与方法进行总结提升。
3.问题归类
根据教师的工作内容,从教育和教学、课内和课外、管理和培训等角度,梳理出“问题清单”的种类,即“德育类问题”“教学类问题”“研训类问题”。各类“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创造的主体和项目内容都有所侧重,又相互关联。
二、创建“处方跟进”式研训模式
研训中,紧紧围绕三大核心:“自诊”寻找问题和初步分析;“会诊”对问题进行归因,提出改进策略;“复诊”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解决策略。引导青年教师树立问题意识,通过专业指导和同伴互助,彼此分享宝贵的问题解决策略,促进青年教师共同发展。
1.自诊,个体反思决策
青年教师研训中的“自诊”是指教师针对“问题”,分析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自我调整、完善的办法,尝试进行问题解决。青年教师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是“处方跟进”式研训的基础,其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选定研究内容。“自诊”的起点可以是自身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问题,也可以是梳理得出的“问题清单”中的研训问题;可以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也可以是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第二,观察分析问题。青年教师要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走访专家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以审视的眼光反思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为下一阶段最终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奠定基础。
第三,尝试制定策略。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青年教师积极吸收新的信息,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初步制定解决问题的实施策略,为“会诊”做好案例准备。
2.会诊,集体互动诊断
成立了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诊断小组”,形成了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主导活动,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实施,青年教师实践学习的研训格局。“会诊”是指青年教师在“诊断小组”主导下,进行问题分析,原因诊断,个体决策辨析,最终获得解决策略的过程。整个“会诊”研训活动一般分三个步骤。
问诊——呈现病症。“问诊”可以是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或者是专题性的案例分析會等。由提供案例的被诊断教师作为主发言人,具体介绍教育教学问题。会诊过程中,“诊断小组”和其他青年教师成员负责观察或者聆听问题的“临床表现”,并积极思考、观察与记录。
诊断——分析病因。“诊断”是“会诊”研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环节中,“诊断小组”和其他青年教师对主发言人提供的“病症”在细节或者不明之处加以追问,针对该“病症”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全体研训教师在共同讨论、研究与学习中探讨造成“病症”的问题,同时研究讨论进一步策略或解决问题的方案。
开方——对症下药。“开方”是整个阶段性研训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经历以上两个步骤后,组内达成一致意见,提出诊疗建议的过程。主持人进行小结,就研训的问题、成因、解决策略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诊断报告。主发言人按照诊断报告,在教育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
3.复诊,行为跟进反馈
“问题解决”研训的关键在于青年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因此在进行“会诊”之后,一定要有被诊断教师的行为跟进。一是确保被诊断教师在教育中依照“诊断报告”进行教育实践。二是指在针对被诊断教师在问题解决实践中反映出“药方”的优缺点,“诊断小组”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会诊”,进一步改善或优化解决策略,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
三、创生“处方跟进”式评价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适时的评价至关重要,可以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积极性,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将研究不断向更广更深处推进。
1.自我适时评价
制定了青年教师“问题解决”实践能力的校本化参照标准,根据实践能力参照标准,让青年教师从被动转向主动。青年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个标准,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帮助自己准确分析成因,及时调整策略。
2.团队适度评价
采用“实时微信上传”分享进步、“每周教研约课”搭建平台、“每月成果速览”反馈推动等方式推进“处方跟进”研训活动。
3. 成果适时评价
通过教案《最得意的一堂课》、班级笔记、个案诊疗、反思手稿、参赛照片、奖励奖状等形式,让青年教师珍视成果、肯定自我。
参考文献
[1]郭根福.重视反思性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师素质[J].新教育时代,2015(29):48-50.
[2]郎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