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鸿萍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把握好数学课堂中“说”与“不说”的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在学习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创建既妙趣横生又高效的课堂,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课堂 核心素养 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把握好什么时候该“说”,并且“说得起劲”;什么时候“不说”,让学生尽情说,尽情做,自主探究。实现数学课堂情感理性相随、探究充满激情与思考,从而创建高效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培育核心素养,把准“说”的时机
1.提高情感素养,动情“说”
小学生数学情感素养包含提高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保持好奇心、求知欲;体验成功乐趣、学会克服困难、建立信心;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可能会花时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事实上,良好的情感素养会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时在创设情境环节,可以发挥我们的语言天赋,尽情地说,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带着好奇、疑问进入课堂。又如,很多学生对较难的问题的畏难情绪很严重。笔者平时除了注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外,还非常注意让学生体验每次攻克难题后获得的成就感。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1开始,有n个连续奇数相加,它们的和就是n的平方数”后,笔者就感叹:“我真的好喜欢数学,因为数学真的好美。她美在好多题目,看似好复杂,却能用很简洁的方法解决。就像今天,那么长的一串数字相加,你们竟然通过自己的思考、实验、归纳出如此简洁的解答方法,很有成就感吧!来,竖起大拇指,为你们自己点赞,也为自己小组的同学点赞。”此时,学生脸上充满成功的自信,洋溢着从心里发出的快乐。接着,笔者又补一句:“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看要改成‘学海无涯美作舟’。”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每当笔者看到学生这样,就深深地被学生的这种乐观所感动和激励。从那以后,只要是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且有效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话,笔者逮着机会就说。这些话对学生终身热爱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2.感悟思想方法,启发“说”
数学的思想方法蕴藏在数学的知识体系中,但在小学教材中呈现得比较零散,教材中没有系统的理论展示给学生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不能“默默无闻”,而应“大张旗鼓”。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先出示例题:学生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接着,让学生猜能种几棵树,说说怎么验证猜测的。有学生回答用画图的方法。笔者顺势引导:“你能想到用图形来解决问题,太棒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就是当你用算式解决问题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忙。教师给你点赞。”接着,笔者又抛出问题:“可这共100米,每5米画棵树,研究起来有点复杂呀!我们不妨先从简单的入手,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来研究。”然后请学生说说取多少米来研究。当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后,笔者点出:“在课的开始,我们看到100米的数据偏大,探究起来有点难度。咱们改成20米、25米、30米来探究,摸出规律后再解答例题。这就是化繁为简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思想方法。”笔者告诉学生,化繁为简和数形结合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今后可以常用。像这样让学生感悟思想方法的环节,不要省,还要很用心地设计和引导,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使其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
3.理解知识本质,跟进说
跟进追问,在课堂中很讲究时机和艺术。一个好的追问能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抓住一节课的灵魂。比如,在一节《有趣的搭配》研讨课上,教师在巩固练习中出了一道题:用“不”“怕”“辣”这三个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词语?教师让学生组完词后反馈,然后延伸至相关的俗语,愉快地结束了这道练习题。这位教师倘若能够在学生反馈完所组的词后,来个灵魂追问:你们是怎样做到又快、又不重复、还不遗漏地组成这六个词语的?那这道题就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第一,巩固了新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第二,用文字代替数字,让学生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第三,了解了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少了这个追问,这道题承担的最主要的任务——掌握新课知识的目标达不到了。
二、培育核心素养,把握“不说”的技巧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我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努力实现课堂转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该不说的时候不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1.在学生自主实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练习实践时,要少说
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尽量做到不插手、不说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发挥,允许学生的实验或练习有对有错。我们可以静静地主动参与学生的探究,寻找学生中不同答案的个体,以备反馈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不说”,常常让学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当学生能说时,尽量不说
学生的一个实验、一个练习结束后,我们需要学生反馈或者做比较、归纳,这个时候,我们在一旁静静地听是最好的选择。比如,《有趣的搭配》那节课中,教师在反馈环节请学生上台。第一个学生说完后,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强调学生说的内容,而是给了学生一个肯定,然后又请了几个不同思路的学生上台。黑板上呈现多种做法后,教师微笑地问:“谁来点评一下黑板上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呢?”接着,教师请了几位学生发言,凡是学生点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话,教师都给他们大大的赞。学生说错的或说不完整的,教师就会让全班学生修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最后,学生通过表达、辩论,得出了结论。这位教师这种优雅的“不说”,很值得提倡。在该给学生表达机会的时候,教师少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说。尽管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太完整,不太准确,但那是他们经过思考、交流、自我内化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塞给他的。这样的“不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说”与“不说”的时机与分寸。该引领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让学生自主,做个有智慧的教师,成就学生。创建生本、高效的课堂,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碧珍.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孔企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J].福建教育·小学,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