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代表,产业链的各端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业主、材料供应商、分包商的谈判,无不围绕着成本价格的高低。有效的成本管理有利于施工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本控制意识不强、成本预算造价缺乏指导性、材料采购制度不够科学、分包队伍素质不高、合同签订缺乏成本的细化分析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更科学、有效,从而保障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承接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投标报价是决定企业能否顺利取得工程任务的重要因素。而投标报价正是经过企业长期的成本管理,形成的对项目材料、分包、人工、设备租赁、直接费、间接费等各项成本综合的预算价,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有效,越能降低项目的投标报价,企业在众多投标单位中胜出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其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先拔头筹。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手段。建筑企业项目区域分布广,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高效的成本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有限的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项目的建设周期长,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有助于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监控,对过程出现的成本偏差及时修正,保证项目预期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从项目一线提拔,他们不仅要管理分包、材料、赶进度,还要面对业主、监理、质安等各方压力,加上缺乏相关部门工作经验,导致其普遍重生产轻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成本控制理念。而在成本控制或预算部门的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管理经验,对成本的管理只是纸上谈兵,一味追求成本的降低,脱离项目实际、缺乏可行性。
(二)成本预算造价缺乏指导性
预算造价员因缺乏一线管理经验,没有以“项目实施”的角度来考虑投标预算的编制,“按图抽料”的固化思维严重。预算造价基本以工程量清单为标准编制,编制环节容易造成遗漏,影响成本的准确性。在此预算基础上进行的成本分析,依据模糊、上下偏差幅度较大,这种粗线条的成本预算分析埋下了成本被低估导致利润流失的隐患。
(三)材料采购制度不够科学
材料成本在工程项目成本法中普遍能占到50%或以上的比例,材料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工程项目利润的实现。施工企业中,材料管理工作受传统思维影响较深,采购流程僵化、过程审批形式化,常出现超额采购现象;采购手法比较落后,渠道不广,思维不活跃,无法把握市场价格走向;或者采购以价格低优先,无视材料质量标准,导致工程返工,延误工期、成本超支的同时还会影响企业声誉。
(四)劳务分包队伍素质不高
分包成本是影响项目成本的另一重要因素,劳务分包招标价格过高,分包队伍的实力和素质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施工过程经常遇到分包队伍违反约定提出调价、补工等要求。且不乏一些采取消极手段的队伍,有的拖欠民工工资或者中途退场,分包队伍问题影响了工程进度的同时,也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五)合同签订缺乏成本的细化分析,履行不到位
合同签订、按合同办事是企业经济管理重要的一环,但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的签订都流于形式。合同签订缺乏对一线成本的细致分析、没有根据项目的不同规模、不同利润空间制定不同的资金收付条款,有的企业领导因为紧张现金流,无法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节点支付相关的成本费用,导致项目实施过程材料、人工、工期等各方面无法按合同履行,打击了项目管理人员控制成本、创造利润的积极性。
三、完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利用重点工程培養优秀成本管理人员。把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有目的地安排到重点工程、成本管理岗位等进行一线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力求做一项重大工程,培养出若干名技术和成本管理专家。有目的、有侧重地实行部门轮岗,安排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施工管理人员到项目部、预算部、成本控制部,系统学习预算和成本控制的相关知识,培养若干既懂成本管理又懂生产实施的复合型人才。尝试利用公司的招聘平台招收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成本管理人员,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充实分公司的管理力量。
(二)建立新的成本预算分析机制
一线生产岗位抽调部分骨干充实到投标预算队伍中,通过一线骨干的现场经验和技术能力来提高分公司的预算造价水平;预算造价以历史材料采购价格劳务市场单价等实际数据为基础,做到“清单成本分析”与“定额预算编制”同时单独进行,互不相干。
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在投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材料、新工艺,预算员往往拿捏不准成本。为此,要经常组织全体预算人员到施工一线去参观学习,以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新产品、新工艺,把当初投标报价的内容与现场实际做对比,做到温故知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找出自身不足,加以提高。与项目部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优化技巧,在日后的投标中增强对招文和技术需求书的理解,采用技术优化报价,降低成本预算造价。
招标清单逐条进行成本分析出来结果后,再与定额预算成本进行相互校核,提高成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细致的成本预算分析使投标议价过程能清晰地掌握着自身的底线来调整投标出价,投标价格竞争力增强;与合同清单一一对应的成本经济数据,使材料采购和劳务招标等成本控制工作目标较为清晰,避免即使成本分析出错也做到有追索依据,便于总结经验教训,真正实现成本预算对成本控制管理的指导作用。
(三)完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
对材料设备历史采购价格进行数据采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材料设备价格信息库,使材料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项目成本分析、投标决策、材料采购定价工作。
每种材料有了总量计划和明确的技术要求后,需进行竞价,竞价数据分别备份到采购员、项目经理、材设部经理、主管经理手里,合理、透明、阳光的采购流程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保障。
掌握原材料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对其波动采取相应措施。在材料使用计划编制和材料价格申报时充分考虑和结合原材料的走势;在材料采购合同洽谈和签订时中把握准确的时机,合理变更供应商,利用工程变更和增加工程量,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对材料的种类进行分类,对数量多、金额大、使用频繁的材料实行公司集中采购,由公司统一招标,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与有实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与其签订相关结算协议分期支付,缓解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四)加强劳务分包管理
通过对比分公司以往劳务分包历史数据及目前市场人力成本实际情况,适度调整企业劳务分包价格体系,提高劳务招标的公平性,保证劳务分包招标结果的合理低价。
鼓励优质的劳务队伍加入劳务招标竞争行列,对中途无能力实施或者严重违约的分包单位,坚决清理退场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处理和结算。根据劳务分包实施状况,分析其中途退场的可能性,选定备选劳务分包队伍,尽可能做到一旦分包中途退场,能以较低成本進行无缝对接。
推行工人实名制、人脸考勤,完善劳务分包班组工人考勤及工资支付管理的相关规定,开设工人工资专用账户,直接由施工企业代付工人工资,防止分包单位拖欠工人工资引发工人闹事,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避免劳务纠纷的发生。
(五)加强合同签订的成本分析和履行力度
各部门密切联系,通过材设部获取已签订采购合同、已完成竞价材料、未完成竞价材料等数据的分析合理确定材料成本;通过工程部及办公室获取项目部管理人员及劳动力投入情况、现场临时具体情况等数据确定项目管理成本;通过财务部获取项目的间接费用及业务费用等确定项目的其他成本。通过结合各方数据,保证合同签订的成本分析的准确性。
对于超过一定成本额度的合同,必须由领导班子审批。对于合同条件苛刻、条款特殊、涉及图纸工程量、分包费用、主材费用等主要成本因素潜在风险较大的施工合同,需做出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必要时交给律师进行评审,加具专业评审意见。
合同生效后,项目经理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确定的权利和义务,项目部建立成本台账,并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核对。发现成本异常的情形,及时查找原因并解决;对项目成本超支一定额度的项目应立刻启动预警机制,暂停支付;企业应定期召开生产会议,解决项目实施过程存在问题、保证合同得到全面履行。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的付出情况应及时做好记录并经对方合法有效的书面确认。向对方当事人交付涉及项目成本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工程设计图纸、变更设计资料、工程签证、验工计价单、业务联系函、施工方案、材料设备检验单等)时,应要求对方当事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或签收,作为对方认同项目成本支出的合理有效的证据,以防对方违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外增加工程量较大或设计图纸变更较多,涉及工程项目对外合同签证、增加、补充协议等,项目部应提出申请,由成本控制部门做好成本分析,经公司相关各部门审核后,才能与业主协商签订补充合同或补充协议。
四、结束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新的成本预算分析机制、完善材料采购管理工作、加强劳务分包管理、强化合同签订的成本分析和履行力度等措施来提升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十分必要。高效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醒刚.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J].低碳经济,2017(11):262-263.
[2]黄国全.探究建筑成本管理的控制方式及相关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9(3):99.
[3]段伟然.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9(12):130-132.
作者简介:
罗淑婷,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