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晓翠
摘要:目的:研究对胃息肉患者在电子胃镜下实施粘膜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胃息肉患者中选取52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每组26例。对照组行一般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实验组行电子胃镜下胃息肉粘膜切除术治疗。检验两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相比于对照组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组间差异性明显。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69%,组间差异性显著。结论:对胃息肉患者在电子胃镜下实施粘膜切除治疗,使并发症明显降低,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各临床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胃息肉黏膜切除;电子胃镜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志码:A
临床上胃息肉多采取胃镜检查或者胃肠钡餐造影诊断发现,患者病情发展极易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呕吐,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胃息肉具有一定癌变风险,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一般常使用内镜切除术治疗,主要包含尼龙丝结扎法、微波灼除法、高频电凝切除术等,现今电子胃镜技术发展较快,为胃息肉患者提供便捷和有效途径。现对胃息肉患者在电子胃镜下实施粘膜切除治疗的效果作分析。
1基线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胃息肉患者中选取52例,依照计算机表法分组,每组26例。实验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低为42岁,年龄最高为82岁,中位年龄为(64.32±2.18)岁,病程最短为1y,病程最长为10y,平均病程为(5.23±2.15)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低为43y,年龄最高为82y,中位年龄为(64.39±2.21)岁,病程最短为2y,病程最长为10y,平均病程为(5.35±2.21)y;经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计算,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取胸部摄片、心电图、凝血功能诊断。对参照组行一般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主要包含:在术前8h需禁食,4h禁水,将身体上金属物品予以摘除,在术前半小时取0.5g硫酸阿托品对患者进行肌注,在术前5min,取10mL达克罗宁胶浆让患者服用,当患者麻药起效后,将口垫置入,并放置电子胃镜,依照患者的胃息肉形态、数量、直径以及部位等采取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如胃息肉直径在5mm之下,需使用活检钳将其夹除,使用电凝止血,针对直径在5~20mm的胃息肉,需使用高频电发射系统和圈套器采取一次性切除治疗,其凝切交替时间在每次3~4s。对于胃息肉形态复杂的患者,以及多发性胃息肉患者,可采取分次或者分期凝切。
对实验组行电子胃镜下胃息肉粘膜切除术治疗,主要包含:在术前8h需禁食,4h禁水,将身体上金属物品予以摘除,在术前0.5h取0.5g硫酸阿托品对患者进行肌注,在术前5min,取10mL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让患者服用,当患者麻药起效后,将口垫置入,并放置电子胃镜,对病灶的大小、部位予以明確,针对带蒂、亚蒂息肉直径在0.5cm之下,需使用活检钳将其直接夹除。针对扁平息肉(直径<5cm),用内镜注射针在病灶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美兰盐水,使之与粘膜下层分离并明显抬举、隆起,用圈套器将病灶固定,并使用混合电凝、电切术对其进行切除,对胃壁完整情况进行观察和切除,必要时可采取电凝止血及钛夹夹毕创面,防止发生出血、穿孔情况。实施内镜粘膜切除术,是由内镜息肉切除术和内镜粘膜注射术发展而来的一项内镜技术。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目的是切除部分粘膜,深度可达粘膜下组织,因而可起到治疗粘膜病变的作用。在术后禁食水,并予以抑酸、补液、抗生素进行治疗。
1.3判定指标
比较两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以上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使用卡方和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且分别使用(%)率和均数表示,并对以上涉及的相关资料进行检验,组间数据结果显示为P<0.05,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
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相比于对照组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0/26),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见表2。
2.2两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6%(25/26)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69%(18/26),2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胃息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中老年患者中极易发生,一般常为良性息肉,患者发生增生性息肉的几率以及癌变率均较低,对此种患者进行确诊,并对其实施针对性治疗,可将癌变风险降低。电子胃镜属于第三代内窥镜,其具有明显的图像效果和较高的分辨率,使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有效处理,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主要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术中保证清晰的视野,将手术操作难度予以降低,精准的将息肉组织切除,使患者术中操作创伤性降低,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
高频电切术主要将高频电流发生器将热能转换至电能,并在高温下切除息肉,进而实现多个息肉同时切除的效果,其具有可重复性的效果。但此种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缺陷性,进而极易出现术后出血、穿孔等情况,进而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健康。经电子胃镜进行息肉粘膜切除,可保证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使术中出血量予以减少,对其术中、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予以降低。经有关电子胃镜研究显示,在电子胃镜下实施胃息肉粘膜切除术,其治疗价值显著提升。
以上数据经计算得出,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相比于参照组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2/26)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 (10/26),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6%(25/26)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疗效为69%(18/26),2组差异性显著(P<0.05)。
对胃息肉患者在电子胃镜下实施粘膜切除治疗,使并发症明显降低,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各临床指标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