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
就战争电影而言,《八佰》较好地完成了这个类型的电影,历来就肩负的两项最基本也最常见的类型使命:激发家国热情,并反对战争。
但凡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都会带有这两个主旨。而《八佰》的好就在于,它避免了主旋律电影里惯常的脸谱和说教,而是用更润物细无声的群像细节和事件,来诱导观众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在热泪盈眶时才反应过来:即便平素不承认,也无法摆脱身为同族人的血脉情怀。
这也是《八佰》的最成功的地方:它以凌乱庞杂的群像视角,构筑起多个鲜活真实的角色,并由此完成对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渲染和推崇。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戏份寥寥,但从前至后的状态和反应,却把普通如你我的情绪转变,摹刻得层峦迭起、人心激荡。这些角色虽然台词极少、镜头极少,但在爱国情怀面前却有着微言大义的人物弧光。
就像侯勇。他亮相时,河对岸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已在昨晚打响,而他不过是穿着睡袍、拎着饭盒出来买早餐的——他与战争之间,似乎完全无关;就像他在满坑满谷的难民中间,满脸嫌恶地躲闪走过那样,他并不觉得自己跟周围的人有多大关联。
相比于家国情怀,他更在乎的是,能不能买到包子油条。
但对岸不停殉国的壮士,很快让他意识到,家国情怀比包子油条更真切——这就是为什么他不停变换手里的物件,从最初的饭盒到望远镜,再到捐献家里的金饰,甚至最后端起猎枪,眼含热泪骂骂咧咧地朝日军开枪。
家国情怀的激荡,靠的是在四行仓库里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士兵——除了激发家国情怀,他们还肩负着在惨烈的战争场面里,酝酿出反对战争的重任。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管虎会矮化叙事角度,把原本被定义成民族英雄的八百壮士,重点调整到一帮怯战的逃兵身上。
在成为民族英雄之前,他们首先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也正是这群普通人,比如从东北一路溃败到腮帮子被打穿的老铁、想着去外面看看世界的端午、临死还在好奇女人是什么滋味的羊拐、想靠着半本鬼谷子去盗墓的洛阳铲,和被死亡逼迫着过早过快长大成人的小湖北……却成了这群人里绝未辱没盛名的壮士。
鲜少在国产战争电影里,看到主角被生存本能给带着走。
与之相比,《八佰》显出极大不同:它要在犬儒主义和贪生怕死里告诉观众,家国情怀之所以宏大、悲壮和慨然,并不全在视死如归,更是因为那些壮士在慷慨赴义前,对好好活下去的眷念和割舍。明晰这一层,也就能懂得,為什么经过长时间怯懦、窝囊、悲惨的压抑状态后,《八佰》在情绪上突然拔高,会发生在机枪连浑身绑满手榴弹,然后喊叫着自己的名字和籍贯,说着“娘,孩儿不孝”后纵身一跃时候。
较之于从头到尾都浩气长存的英雄,怯懦畏葸的小人物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英雄,对普通人而言才更有说服力。
这个成长过程越惨烈,电影传递的反战情绪就越强烈。
毕竟,如果能做普通人,鲜少有人会主动选择成为《八佰》里以身许国的英雄。
说罢家国热情和反战情绪,特别想提一下电影里,两处个人最爱的细节:
一处是白马,它既映照着壮士们困守孤城时,渴求自由和不死的希望,又与戏中戏的赵子龙一段形成呼应:守城军士壮烈殉国,空留白马独活人间。所以战场上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白马从战壕里跃出,浑身血污。
另一处是方记者的摄像机——他在四行仓库里拍了很多素材,并帮士兵带遗照和书信,却在随军通过垃圾桥时遗落,慌乱中被枪弹扫射损毁。这既是电影的暧昧不明,也是那段历史真相的暧昧不明,属于管虎导演在叙事价值观上的克制和野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暧昧不明都是有效的,比如某些角色的最终结局,分不清煽情还是反高潮的结局等等,都让这部电影在可供解读的空间里,留下了被人膜拜或是诟病的可能性。最典型的就是方记者的身份,就相当含混不清。与其说那是导演在追求人物角色的复杂性,不妨说他没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以至于电影结束时,他只能沦为道具,成了历史真相暧昧不明的注脚。
八佰(2020)
导演: 管虎
编剧: 管虎 / 葛瑞
主演: 王千源 / 张译 / 姜武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日语
上映日期: 2020-08-21
片长: 147分钟(公映版) / 160分钟(上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