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堂彩
[摘 要] 情境创设、知识生成、归纳反思是初中数学课必备的环节,又是薄弱的环节. 信息化课堂的建构可以有效提高薄弱环节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微课短小、精悍、独立性强、交互性广,哪里需要去哪里. 微课与其他信息化平台的辅助,能讓薄弱环节“厚”起来,真正发挥各环节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薄弱环节;信息化;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录制的精彩视频,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初中数学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包括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从算数思维上升到代数思维等,这些思维的转变主要通过情境创设、知识生成等环节实现. 教师对练习实效的重视,导致薄弱环节产生,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更加困难.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信息化课堂逐渐成为现实,特别是微课的辅助,让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重新活跃起来. 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知识生成、归纳反思三个环节,探讨如何利用微课与信息化平台的辅助,让初中数学薄弱环节“厚”起来.
微课与教学情境
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数学内容都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来. 例如,几何的平面图形、代数的字母表示数,等等. 情境创设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最近发展区导入本节学习的内容而设置的,初中数学最常用的是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是生活情境.
1. 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以生活中的实例或相关情节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内容. 能让生活情境在课堂中再现的最好途径就是微课,录制一小段和内容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6.5 垂直”这一课,开篇的生活情境就是用微课展示宏伟壮观的港珠澳大桥. 随后抛出问题:为什么大桥要建成弯弯曲曲的造型?直线段更节省,为什么不建成直线段的造型?由于学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紧接着由总工程师出来解说,是为了保持大桥和水流是垂直的. 那么什么是垂直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会在头脑中构造出垂直的图形. 那么垂直又该如何表述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微课设置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增加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 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的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
问题情境是数学老师最习惯采用的一种情境创设,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以设计最合适的问题,只要是深入研究就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也是此环节薄弱的根本原因,因为情境创设只是一个伏笔,远没有注重“讲、练”那么有实效. 微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微课资源现在已经很成熟了,教师想查什么资料就可以快速地登录平台,观看相关内容,还可以把相关的微课引入到课堂. 一个合适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深思熟虑,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本节课要涉及的主题内容,然后把它们进行有效的衔接. 只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都掌握清楚了,问题的设计才能水到渠成.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时,问题情境就是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实际年龄算出自己小组的平均年龄,要说明是如何计算的. 因为同班同学很多都是相同年龄的,那么学生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同一个年龄必然会反复出现,为“权”的出现埋下伏笔. 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教师首先要明白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来龙去脉,从古至今是如何发展的. 如果不了解,直接登录微课平台查看即可,如果能播放给学生观看效果更好.
微课与知识生成
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且不论其本身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单从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就值得每一位教师慎重对待,它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探究、创造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更是其他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数学学科主要依托数学题开展,往往直接给出结论,节省更多时间放在练习上. 而微课短小、精悍,能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用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知识从何而来,如何生成.
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节课,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好串联. 开篇微课展示李同学买东西的过程,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三线八角”,通过商店的位置关系生成“同位角”的概念,再通过类比找出“三线八角”中的其他同位角. 根据F形图案的变化,探索被截线与截线. 紧接着利用Flash动画,展示小学的画平行线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动手画平行线,然后类比部分同学的画图过程,总结出同位角与平行线的关系: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本节课的两大知识点——同位角的概念、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学生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摇
利用微课,把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有效地融合到一起,再结合类比思想,有效地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知识的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水到渠成、清晰可见. 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轻松地突破本节内容的难点.?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课堂教学不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就如同只和学生讲解游泳的要领和各种姿势,而不让学生下水锻炼搏击,是经不起风浪的. 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索,这是最能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而兴趣又是最好的“教师”. 所以在向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课改面前,通过微课展示生活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微课与归纳反思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数学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把部分数学法则和解题方法进行建模,是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有效途径. 每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学生进行不断的归纳反思,梳理知识体系,如果放手让学生完成,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借助微课和教师的引导轻松完成,同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 思维导图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归纳反思,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每个章节学习结束,都要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整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是什么,要到哪里去. 在系统的微课资源中,有介绍本章知识发展历程的微课,可让学生观摩后,制作本章的思维导图. 开始的时候是需要老师的示范和引领的. 思维导图是学生归纳反思,提升數学素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2. 数学建模
立足基本模型解题是解决综合题型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数学建模需要学生通过归纳反思才能实现. 通过对基本图形的感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善于挖掘一些基本模型. 有时不一定有与条件匹配的基本模型,这时需要联想相关知识添辅助线构造出相关的模型,再利用其性质获取相应的解题途径. 如果模型很抽象,可以利用微课来展示动态模型,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反思,整理模型. 例如,“将军饮马模型”“A形、X形、K形相似”“一线三等角模型”,等等. 数学建模成功,对学生的解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建模意识. 初中数学综合题型的求解是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融合的过程,逻辑推理是对几何性质和定理的落实,而直观想象则是实现“四能”的重要手段,是探索和形成证明思路、进行逻辑推理、构建抽象结果的思维基础. 前者为后者提供依据和支撑,后者为前者提供方向和动力,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落实了初中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和应用层次. 微课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具有独立性强、短小精悍、主题突出等特点,可以快速地把信息化的素材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如何改变教学策略,加强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提高课堂效率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 初中数学信息化课堂的建构为加强薄弱环节教学奠定了基础. 微课是催化剂,再结合其他软件的辅助,让初中数学课堂的薄弱环节逐步“厚”起来,发挥其应用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