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清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老年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0-09-10 01:38邱建玲黎雯吴英桂陈盈秀
关键词:组胺炎性皮肤

邱建玲 ,黎雯 ,吴英桂 ,陈盈秀

(1.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1100;2.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海南海口570206)

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皮肤疾患,65岁老人的门诊发病率为12%~20%,糖尿病患者因为周围神经病变也是皮肤瘙痒症的高发人群,高达14%的糖尿病患者会伴发皮肤瘙痒症,皮肤瘙痒甚至是老年人群早期诊断糖尿病的线索[1]。抗组胺药是临床上治疗皮肤瘙痒症常用药,左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与靶细胞膜上组胺H1受体结合,抑制相关介质释放[2],湿毒清胶囊是地黄、当归、苦参、白鲜皮、土茯苓、黄芩、丹参、蝉蜕和甘草组成的复方中药制剂,临床研究已显示其在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中的治疗作用[3]。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在皮肤瘙痒症的病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炎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4],其中Th1/Th2细胞的平衡与皮肤瘙痒症患者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特应性皮炎大鼠模型中发现Th1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5]。本研究观察了湿毒清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老年患者Th1/Th2炎性因子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0月我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患者164例。纳入对象:年龄≥60岁,符合糖尿病[6]和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7]。排除对象: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曾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或者激素治疗中,因皮肤干燥症、水源性瘙痒症、皮肤划痕症、寄生虫病妄想等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患者。

入组患者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2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病程、空腹血糖(FBG)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IL-4和IL-10表达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 IL-2、IFN-γ、IL-4、IL-10 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检测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简述如下:抽取所有受试者静脉血液,1 000 g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浆,加入96孔板,设置对照,按照说明书加入相关试剂,显色后在450 nm波长处使用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Mel550)测定低光度值的变化,对照标准曲线计算各样品的表达量。

表1 2组临床一般资料的比较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83,批号:20170102、20171119、20180304,5 mg)口服,5 mg/次,1次/d,4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湿毒清胶囊(广西玉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Z45021731,批号:20161108、20171224)口服,3粒/次,3次/d,4周为1个治疗周期。记录治疗期间临床不良反应事件。

1.4 临床疗效评价[8]从瘙痒程度(无瘙痒0分、有瘙痒无需搔抓1分、需搔抓2分、搔抓后无法缓解3分、搔抓出现皮肤破损4分)、瘙痒持续时间(无瘙痒0分、30 min内1分、30 min~2 h 2分、>2 h 3分)、瘙痒部位(无瘙痒0分、1~2个部位1分、>3个部位但<50%体表面积2分、>50%体表面积3分)和瘙痒对睡眠影响(无影响0分、觉醒1次1分、觉醒2次2分、觉醒3次以上3分、无法睡眠4分)4各方面评分,总评分记为瘙痒评分。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瘙痒评分-治疗后瘙痒评分)/治疗前瘙痒评分×100%。

显效:疗效指数≥60%;好转:疗效指数20%~59%;无效:疗效指数<20%,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患者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间治疗后瘙痒评分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Th1/Th2炎性因子的变化 治疗前2组Th1细胞炎性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炎性因子IL-4、IL-10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IL-2和IFN-γ因子表达均显著减低(P<0.01),IL-4和IL-10因子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IL-2和IFN-γ因子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4和IL-10因子表达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 2。

2.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比较 对照组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瘙痒部位和瘙痒对睡眠影响评分分别为 2.05±0.36、1.95±0.34、1.84±0.26和2.18±0.4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 1.82±0.28、1.62±0.21、2.52±0.46 和 3.30±0.62(P<0.05 和 P<0.01)。见表 3。

2.3 2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显效38例,好转3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7.8%(72/82),对照组显效23例,好转31例,无效28例,有效率为65.9%(54/82),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 2组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比较 对照组轻度嗜睡3例、乏力2例、口干3例、头晕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0/82),观察组轻度嗜睡2例、乏力3例、口干2例、腹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9/8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腺体分泌功能减弱,其保湿及保护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群易发生局部或全身瘙痒,老年皮肤瘙痒属于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糖尿病的感觉神经病变是最为常见的外周神经损伤[9],由组胺和非组胺类介质激活不同的神经元导致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生,因此临床上单用组胺类拮抗药常难以获得高效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我国一大特色[10]。中医理论认为“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用药以养血、祛风、安神为治疗原则,湿毒清胶囊中地黄、当归、丹参可以滋阴养血,蝉蜕可散风透疹、祛风止痒,白鲜皮、土茯苓、甘草可清热燥湿,诸药配伍后既可除湿止痒、疏风清热,又可活血消疹、凉血润燥,符合中医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原则[11]。左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为抗胆碱能不良反应,不建议老年人使用,因此临床建议老年皮肤瘙痒症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12]。本研究显示湿毒清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老年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4周疗程结束后,患者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瘙痒部位和瘙痒对睡眠影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了联合用药有利于患者瘙痒症状的缓解,临床疗效分析也显示了联合用药的观察组疗效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了中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优于西药的单药治疗[13]。

炎性因子表达参与了皮肤瘙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吗啡致瘙痒模型小鼠中发现核因子(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14],Th1细胞分泌IL-2和IFN-γ激活炎性反应,Th2细胞分泌IL-4和IL-10抑制炎性反应,机体内Th1/Th2细胞比例维持一定的平衡可以避免炎性反应的异常,研究显示Th1/Th2细胞比例的失衡参与了皮肤瘙痒症过激的炎性反应中,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剂量紫外线A1光疗可通过增加IL-4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改善瘙痒症状[15],施林林等[16]研究显示皮肤瘙痒症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比例的失衡,使用丹皮酚软膏调节Th1/Th2失衡后可以发挥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h1细胞炎性因子IL-2、IFN-γ显著降低,Th2细胞炎性因子IL-4、IL-10显著升高,说明了观察组有利于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调节,这可能是观察组发挥显著临床疗效的机制。

表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比较 (ng/mL,±s)

表2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比较 (ng/mL,±s)

注: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n IL-2 IFN-γ IL-4 IL-10对照组 82 治疗前 26.42±4.13 18.16±2.84 7.25±1.32 6.48±1.15治疗后 19.28±3.42** 14.26±2.07** 8.58±1.46* 7.72±1.24*观察组 82 治疗前 26.37±4.22 18.25±2.88 7.23±1.30 6.52±1.18治疗后 15.63±2.17**▲▲ 12.46±1.62**▲▲ 10.03±1.72**▲▲ 9.12±1.32**▲▲

表3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比较 (±s)

注: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组别 n 瘙痒程度 瘙痒持续时间 瘙痒部位 瘙痒对睡眠影响对照组 82 治疗前 3.14±0.71 2.63±0.52 2.55±0.47 3.32±0.64治疗后 2.05±0.36** 1.95±0.34** 1.84±0.26** 2.18±0.43**观察组 82 治疗前 3.18±0.67 2.60±0.54 2.52±0.46 3.30±0.62治疗后 1.82±0.28**▲ 1.62±0.21**▲▲ 1.42±0.22**▲▲ 1.77±0.31**▲▲

表4 2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例(%)

老年人群多伴发一些基础性的疾病,以及其生理生化特点,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需要考虑的问题,止痒药物中嗜睡是主要的不良反应[17],本研究也观察到治疗期间轻度嗜睡的发生,可提前告知患者或者家属预防摔倒发生。本研究观察到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联合用药不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本研究未长期随访患者,对于远期的疗效以及患者的复发率未做统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湿毒清胶囊联合左西替利嗪抑制老年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炎性反应,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组胺炎性皮肤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层皮肤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冬季荨麻疹反复发作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