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
摘 要: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不断成熟,其应用领域也在日益扩大,目前已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多个领域实现了应用。本文阐释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播音主持领域的优势,分析了其对播音主持的影响及其应用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1-0009-02
人工智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科技发展最具代表性技术之一,也是引领未来的一种创新性技术。其从简陋的实验室逐渐发展到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等新阶段,而且,其与各实体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利用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播音主持专业是目前在全世界唯有中国高校开设的具有学位的专业。将AI技术应用于播音主持领域,能够营造更好的播音主持效果,可谓是一种融合创新。
一、人工智能发展概述
人工智能按照是否具有智能、自我意识、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种,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具有专一性,专门用于处理解决某一特定领域问题,其不具有跨领域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并不具有真正的智能和自我意识,因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强人工智能能够完全胜任人类所有工作,拥有自我的意识,能自主进行学习、思考和判断,是一种真正的智能机器。超人工智能的定义还不够清晰和明确,目前,我们离实现超人工智能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人工智能与商业模式的结合,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有模式识别、专家系统、机器翻译、智能控制、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能推动社会劳动就业结构变革、带来产业技术变革、促进政治理念和现代政治革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文化。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专业的应用优势
(一)人工智能与播音主持的关系
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其与人的自然语音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在新闻播报方面,人工智能通过语音模拟、语音识别及语音合成等多项技术,可以进行新闻播报。这种人工智能播音可随时进行新闻播报,具有信息准确、播报即时、省时省力等优势。而且,随着在声音和图像方面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的声音更具表现力,同时,其肢体语言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真实的播音员主持人容易出错,还会受到情绪状态、数量有限等影响,但人工智能播音就比较稳定,虽然其语流音变不及人声流畅、自然、灵活,缺乏较强的艺术和人文感染力。在人机协作方面,人工智能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及性格、品质等人格化元素,可以将人类的有声语言传达的信号进行转化,将其转变为文字或指令,具备沟通聊天、情感陪伴等社交功能,从而实现真实播音主持人与虚拟播音主持人的人机对话。
(二)人工智能在播音专业的应用优势
人工智能在播音专业中应用,具有互动性、智能化、可视化及移动化的显著特点。其应用优势主要如下:
第一,“文转音”式工作,实现降本增效。在微软2018人工智能大会上,小冰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以其“全双工”和“人工智能创意”功能,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只需要20秒,小冰就能为用户定制一集10分钟左右的有声童话故事。如果播音主持来做这份工作,需要花费8个小时左右。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文稿转音频,能够极大地缩减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与成本,而且用户接受程度高。现在,语音合成技术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如语音导航等,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第二,全天候不间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尽管在前期需要录制大量的真人真声,但一旦录制完毕后,其工作效率将会大幅提高。因为人工智能能全天候地不知疲倦地的工作,同时,可以不间断地在任何一台智能手机上工作,一位成熟主持人需要8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在20秒内就可以完成,这就极大地提高了音频产出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还增加了节目录制的可控性。
第三,主观情感识别率高,节目情感控制力强。有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尽管能对人类的声音、节奏进行模仿,但对人类的表现力、自然度和情感度难以进行模仿,因为情感是既具有实时变化性的,同时又具有长期记忆性的,人工智能难以对特征信号进行准确检测,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步,该瓶颈问题也逐渐将被攻克。语音合成的可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受众可以控制音色偏好,在技术成熟的未来,甚至可以实现音色的私人定制;语音合成的情感度控制能力也非常强大,人工智能可将声音角色的情感度降至冰点,以确保以平等的情感对待所有的受众。
三、人工智能对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融合策略
(一)主要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与教师不得不思考人工智能对播音员主持带来的挑战,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人工智能使得播音主持不得不进行转型发展,因为现在人工智能能较好地替代部分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能向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方向进行发展,如访谈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等。在这些节目中,播音主持居于意见领袖地位,并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能做到“播”与“说”的结合,准确拿捏政治及政策分寸,语言样态讲求“交流感”与“讲述感”。而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主动性、创新性思考,因而就无法在嘉宾与观众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也提不出更深刻的见解。人工智能的语音技术是一种程序性的、无需人发挥的信息传输功能,系统数据库会自动生成和输出语音,其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播音主持创作活动也是规整的、无变化的、简单的。因此,学校在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重视对人才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复合能力的优秀播音人才,使其更好地驾驭各類节目的播音主持工作,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
(二)融合策略
第一,培養“同步互动”能力。学校在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同步互动”能力,这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行业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当前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实现与受众进行“异步互动”,还不具备访谈节目播音主持的能力,不能同台同时段与受访嘉宾和观众互动。培养学生的“同步互动”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第二,注重个性化风格培养。个性化是风格的生命,也是播音主持的本质特点。人工智能时代,播音主持需要具备更强的个性魅力,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自身的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自己的立足之地。播音主持的个性化风格,需要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专业素养提升才能达成。例如,白岩松睿智且严谨的主持风格、对新闻的深层解读及独到的真知灼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受大众的欢迎。
第三,构建实践平台。学校要重视对播音主持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人工智能播音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学校间、企业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建播音主持实践平台,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其跨领域推理能力,进而打造精英型传媒人才队伍。
四、人工智能应用于播音主持的具体策略
(一)AI合成主播,吸收多元风格
人工智能应用于播音主持领域,可以通过对合成主播技术的应用,把风格各异的播音主持作品融合在一个界面中,源源不断地传输给受众群体。这样,播音主持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CPU一样强大的基础装置,合成主播可以容纳大量的播音内容,同时使用内置的转换器将播音内容转换为视频、音频或者其它形式,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群体的声觉、视觉体验。合成主播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实现高频次、一对多的内容输出,同时还能够对受众群体的反馈进行接受、处理,并完成有效互动,强化节目中的观众的参与度与观看体验,并加快媒介“传受一体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发展以及商业化推广,云端储存量将会实现质的飞跃,这为AI合成主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AI合成主播通过对云端数据的分析以及内嵌的学习机制,将能够适应更加多元化的场景。
(二)AI合成主播,提高文化内涵
AI合成主播相比于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同时它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制作受众群体的人物画像,自动为受众群体进行内柔匹配。另外,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外形方面,AI合成主播也愈来愈向真人逼近,从而进一步提升受众群体的视听体验。其中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够迅速判别播报内容中的词汇含义,及时作出正确的播报。
(三)AI合成主播,增加趣味性
AI合成主播使用是由大数据以及云平台作为支撑的,其内置的处理模块能够自动匹配合适的算法逻辑。比如,在播音主持遭遇到窘境时,AI就能够快速的对对算法进行匹配,提升其兴趣。此外,AI合成主播有海量的互动内容,能够压缩模块和延伸模块,进行不同价值的输出。例如:在进行播报的过程可以根据内容匹配娱乐内容,AI合成主播具有强互动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对于多重新闻感知的需求,以此作为刺激点来提升收视率,拥有着商业与产业的双重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AI智能主播不仅可以实时报道各式新闻内容,还能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与观众产生交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培养播音基本功的基础上,要突出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所不能具备的能力,以进一步提升播音主持的自身竞争优势,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播音主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何琦.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主播?——浅谈“AI合成主播”对新闻播音主持行业的影响[J].声屏世界,2019,443(3):32-33.
[2]李颖.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32(11):82-84.
[3]杨莹.人工智能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