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0-09-09 04:39
空军航空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低血糖次数胰岛素

老年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1]。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相关研究认为,中国人糖尿病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另外,环境因素是促进遗传基础的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后天发病的主因[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秘,并且不易发现,容易漏诊,多见于肥胖或超重人群[3]。患者一旦发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状,如高血压、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等表现,严重者会合并心血管及神经病变、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眼病等多种重疾[4]。而目前随着胰岛素用量的增加,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体质也在不断下降,并且相应的低血糖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较好的进行降糖药物的使用,是缓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对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应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其中A组70例,采用门冬胰岛素30治疗方法,男34例,女36例,年龄65~78岁,平均(67.89±2.65)岁;B组70例,应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法,男35例,女35例,年龄66~79岁,平均(66.12±1.89)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5周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5]的制定;治疗前没有使用过胰岛素、没有使用过任何降糖药物;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临床研究,并签下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65周岁,且并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治疗前使用过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合并其类型疾病,如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7];进行大手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妊娠以及磺胺过敏;1型糖尿病;经常性低血糖发作;对门冬胰岛素或二甲双胍药物成份过敏者。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30(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丹麦)治疗方法,由患者皮下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腹壁、臀部或大腿处、三角肌区域,在同一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点。每日注射2~3次,0.5~1.0 mg/d,患者于餐前注射,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及体质量,给予初始剂量,一般按0.5 mg/kg,在分配到全体之中,注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监测血糖,随时调整用量。总疗程3个月。B组在A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用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宝鸡市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治疗方法,进食时或餐后服。患者初始服用剂量为500 mg,1次/d,一般在吃过晚餐后服用,并且时刻测量患者血糖情况,以及患者尿糖情况,如有异常可适当调整服用剂量,但每日服用调整剂量不得超过2 000 mg。如若每次服用至最大剂量,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可以将日服用次数改为2次/d,1 000 mg/次。总疗程3个月。抽2组各10名较重患者进行“不同剂量实验”,A1组(同上),B1组门冬胰岛素30注射2~3次/d,剂量1.0~1.5 kg/d;二甲双胍治疗服用剂量为1 000 mg,2次/d。

1.3 观察与评价方法 2组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主要评价内容包括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餐后2 h三酯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等,以此来评价血糖控制效果[8]。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次数比较,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重度、中度、轻度、症状发生的时间(6∶00~23∶59、0∶00~5∶59)、发生时间不确定、夜间轻度低血糖、夜间症状性低血糖[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身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餐后2 h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上述身体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且A1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2.2 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次数比较 A组低血糖发生次数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2组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2 2组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较重患者不同剂量治疗前、后身体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3 2组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次数比较(次)

3 讨论

目前,老年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因该疾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因此,导致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0]。相关研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匮乏,再加之日常生活锻炼较少,以及无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导致一些患有此类疾病的老人,无法及时发现自身的病情,容易出现并发症[11]。因此,控制血糖的异常升高,以及疾病发展的减缓,对于临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门冬胰岛素30是一种双时相(预混)人胰岛素[12],经皮下注射后,将在10~20 min内起效作用最强时间在注射后1~4 h之间,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 h[13]。该药主成分内的鱼精蛋白相融合,能够使胰岛素释放缓慢,从而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待人体pH值GN电点接近时,血与药的浓度高峰能够持续3 h左右的血药高峰浓度,有利于控制胰岛素在机体内释放速度,防止低血糖等症状,而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通过减缓胃肠道摄取葡萄糖,从而使人体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产生显著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对脂肪细胞、肝脏及肌肉细胞在血液中吸收较多葡萄糖的可能,促使葡萄糖进一步加速分解,并提升吸收能力,最终在药量的作用下起到调节血糖水平和控制血糖的效果。最新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进入体内后可以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大大降低脂肪的合成速度,达到降脂、降糖作用,但与药量有一定的关系[14]。所以药量的增加会使身体相关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体质量和血糖。

而2种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掌握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的剂量调整,再结合临床观察从效果一般的患者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将2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实现优势互补,较好地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降低高血糖对患者脏器功能及血管造成的损伤。从而有效控制血糖,进而降低餐前,以及夜间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可能性。临床方面应用二甲双胍作用主要在于减少患者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人体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患者尽可能的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较好的向脂肪细胞、肌肉细胞、肝脏输出[15-16]。

临床多项研究认为,单纯应用门冬胰岛素30,对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次数不易控制,以及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低于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治疗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本组研究数据,进一步表明对于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应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血糖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门冬胰岛素30。采用门冬胰岛素30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显著高于联合使用二甲双胍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方面,应用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疗,可以控制患者血糖,也能够进一步促使血糖发生次数的减少。

猜你喜欢
低血糖次数胰岛素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最后才吃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胰岛素种类那么多,别再傻傻分不清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