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养成路径有很多,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应该使核心素养的内涵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路径实现语文学科的发展。小学生的生活与自身的语文学科学习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语文学科在生活中有较多的体现,能够增加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使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促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科素养 内涵表现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093-02
教育工作者應该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自身固有的教学模式,融入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特点。为小学生创造思维活跃的空间,给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整理教授的教材内容,从这些内容当中认识到自身对核心素养是否存在偏差,同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丰富学生成才的路径,使小学语文学科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具体地表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表现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新时代,因此教育也不能落后,想要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生,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水平出发。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核心素养所要求的联系实际方面。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特别密切,小学语文也是其他各种学科的基础,学习好了小学语文,再去学习其他学科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语文所具备的美感是其他学科并不具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可以形成对文字的感悟和领悟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情操,能够促进学生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学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引发的思考
现阶段,深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再加上高考形势的逐渐严峻,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被“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人生命运”这一亘古不变的思想所洗脑,由此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即从小学开始就严抓、紧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课堂上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没有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造成了班里出现很多学困生,使堆积如山的文化知识学习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没有实现多样化,即课堂上依旧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体系,没有科学有效地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特征,合理凭借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安排教学计划,也没有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也会产生疲惫与恐惧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进而阻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广大语文教师只有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不断进修、交流与学习以完善自身的专业修养水平,同时能够机智地接纳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一切措施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1)提升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水平。语文教师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字写字能力、阅读与写作水平、语言表达技巧,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逻辑水平也会出现显著增强,从而形成更加创新型的发散性思维。(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安排丰富的学习内容,还不定期插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便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3.小学语文学科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手段
上文我们已明确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即当今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只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不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促进学生首先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进而强化、提升他们的语文整体综合素质,其切实有效的措施主要体现为:
3.1探究课程,牢记立德树人是教书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是一套系统而丰富的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不断地探究自己所教授年级的课程任务,在心中,牢记立德树人是教书的根本任务。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今后成长为一个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特别丰富的人才。在学校要形成一个大环境,使小学语文老师谨记自身所担负的教学责任。
3.2学校应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经验
学校的管理是促进小学语文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学校只有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经验,才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有了外部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的过程当中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质量,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更夯实的训练,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意义。
3.3谨记育人目标,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的
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往往只培养出了成绩好而品格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外界环境如何在小学生这张白纸上勾勒,小学生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学校应该谨记育人的目标,以培养健全的人为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使小学语文具有存在的价值,使学生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具有更高的道德准则,对外界具有敬畏心,对整个世界充满了不一样的感受。将人放在语文课堂的中心位置,使语文课堂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进行,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
3.4掌握整个课堂的规划
语文课堂的规划体现了语文教师对这个课堂的整个掌握,在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在整体上进行不同的考虑,看到不一样的语文视角,因此,这要求老师在不同的角度去融会贯通,将整个课堂的规划作为整个教学的首要环节,将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构造出来,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整个语文课程的框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奇妙之处,也可以在这一个框架中尽情地遨游。
3.5重视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学科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都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都能够折射出语文这门学科。语文的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语文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一方面,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6引经据典充实课堂内容
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与传统课堂有异,教学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是“活”的,无论是简单的象形字、抑或一篇优美的诗歌散文,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发现教材背后的故事,从汉字的演变到案例的讲解,都可以进行核心素养渗透,如在课文《最后的姿势》中,教师可以着重讲解“拉、撑、护”三个动词,这三个动词精确地重现了谭老师保护学生的场景,着重讲解这三个动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危难发生之时,谭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拼命保护学生的决绝,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再如经典的课堂案例《孔融让梨》,小孔融分梨的次序和大小都能够渗入“百善孝为先”“讲究礼仪”等思想,让学生在心中树立榜样,以榜样为标杆,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达到核心素养工作渗透的目的。
3.7找准定位结合学生实际
及时准确地分析学情也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核心素养工作的渗透要紧密贴合学生实际。由于小学生理解水平有限,在教学之中应做到循环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如果教育内容过于深奥,学生无法理解,则不能起到核心素养渗透的效果,反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核心素养内容与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课堂活动中可设置:“今天我来讲故事”等环节,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讲解一个他读到过或者他想象出来的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找到快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进行了自我创作,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核心素养工作渗透,自己教育自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8合理执行家校合作模式
众所周知,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进而逐步提升语文学科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他们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合理地布置家庭作业,努力让家长参与其中,来共同完成作业;此外,教师还需通过微信等平台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心理变化情况,以便与家长达成一致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再有一些班级主题会也是不可估量的,北师大教授郑新蓉曾说过:“新型家长会比老一套柔情多了,它融化了在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那些冰山。”教师通过不定期举办富有创造力的新颖班级主题会并邀请家长及时参加,做到板报主题让学生自行设计,以便家长看到孩子们热情的活动表现过程,心里非常开心,随之也会对学校和教师产生感恩之情,这也保障了家校合作模式可以走得更远,通过这种家校合作模式,教师和家长不仅会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学习水平,还会关心他们的人格健全的发展,以促使学生趋向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3.9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习中的关键部分,即就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改变古板的“讲授法”来传递给学生知识,积极融入多样化的操作方式来实现巩固语文知识的教学目的。如我们在学习古诗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现场画一幅色彩画;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以加深学生对山水田园类文本的理解,同时能促进学生高效率地比较出现实与文本的不同点……这些实践活动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4.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要求教育工作人员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多种路径,不管选择哪一种路径,都应该履行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使不同学生都能够在语文的天地中遨游,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情趣和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笔者在本文简单阐述了小学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晓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汉字文化,2019(12):100-101.
[2]张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才智,2019(17):117.
[3]陈霞.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科技风,20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