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学生党员,是全国高校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高校学生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看齐的目标。高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党员,怎样培养学生党员,为谁培养学生党员”这个中心工作与核心课题,注重培养学生党员“四个自信”,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学生党员 “四个自信”
一、紧紧围绕核心课题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党员,怎样培养学生党员,为谁培养学生党员”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与核心课题。高校学生党员(根据2019年7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059.4万名,我国各类高校仅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就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学生党支部8万余个,是广大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看齐的目标。新时代学生党员要自觉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及国史、党史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聚”应是一团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散”应是满天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个新时代对广大青年而言,既是最大的人生际遇,又是最大的人生考验,广大青年学生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锤炼品行,不负韶华,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建设者。
二、对照《标准》,补齐“四个自信”培养教育短板
“四个自信”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举,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性、连贯性,贯穿育人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大计,久久为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研究、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对在新时代引导培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应把是否具有鲜明而笃定的“四个自信”,作为检验党员“四个意识”是否强化,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党性修养是否纯粹的重要标尺,更是能否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指标之一。“四个自信”是我们党总结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并面向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总体性、主体性和普遍性的科学诠释与意义把握,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种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普遍升华。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法规,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实际情况,中共教育部党组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教党〔2017〕8号),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提出了鲜明的原则要求,规范了步骤程序,是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遵循。
高校学生党员是全国高校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工作应以增强党性与党员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组织学生党员学党章党规、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党的历史、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学生党员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学生党员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党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个学时。认真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有鉴于此,高校应当以此为遵循,结合办学实际情况,按照《标准》的新规定,严格贯彻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对高校现有的有关内部规范性文件及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学生党员管理、培养、发展工作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尤其是补齐“四个自信”培养教育短板。
三、国内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概述
在维普期刊网、中国知网等学术科研网站数据库中检索查询发现,本类课题在国内鲜有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论述“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四个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不乏真知灼见。如颜晓峰撰写的论文“中国之治”与坚定“四个自信”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武立敬撰写的论文高校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初探——以“四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发表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夏小艳等撰写的论文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四个自信”路径探析发表在《高教学刊》2019年第22期;蒋研川等撰写的论文“四个自信”助力“四个伟大”理论意蕴研究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2期;周晓琴撰写的论文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路径探析发表在《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6期;张莉等撰写的论文“四个自信”教育与重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发表在《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白显良撰写的论文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撰写的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列提出的重大价值发表在《红旗文稿》2016年第18期;刘洪旺撰写的论文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发表在《理论导刊》2016年第7期;贾绘泽撰写的论文“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发表在《社科纵横》2016年第5期;冯俊撰写的论文坚定“四个自信”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表在《求是》2016年第14期;唐贵伍等撰写的论文“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的内在关系研究发表在《人民论坛》2015年第12期;伊文婷撰写的论文关于“四个全面”与“三个自信”关系的理论思考发表在《东南学术》2016年第3期,等等。
上述研究成果立论鲜明,紧密联系实际,说理性强,仔细研读后颇有启发。但是发现大多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四个自信”科学内涵、逻辑关系、历史地位、实践价值等维度的宏观论述,在微观上,对特定群体的观察、关注及关怀着墨不多、力量不足,正是当前国内关于“四个自信”类课题理论研究的短板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们认为,关于“四个自信”课题的理论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普遍性的宏观叙事层面,更应对某些特定群体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梳理与总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由一般到特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得出具有“模板式方案”的基本结论和行动纲领概括,以指导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常态化地开展“四个自信”教育,让“四个自信”既成为特定群体的价值遵循和行动自觉,又能影响带动更多的社会群众向善向上、同向同行,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昂首阔步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否则就会陷入思维困境。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深刻思考,本课堂及后续工作决定将研究的立足点定位在高校学生党员这个特定群体,试图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及系统总结,抛砖引玉,补齐当下国内关于“四个自信”相关课题研究的短板,为此类问题的研究开辟新的维度视角和思考空间。
四、该类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座谈采访、“线上线下”互动等多种方式分析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四个自信”的现状,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出来的特征,制定出培养学生党员“四个自信”的方案、路径及措施,推而广之,为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乃至所有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案。
基于此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于:(1)通过问卷调查、座談、走访、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分析高校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把握该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及认同,了解他们理想信念是否纯洁和坚定。(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该群体平常是否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新论述。以此判断他们的理论素养和理论定力,能否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能否正确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3)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该群体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表现,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能否自觉保持先进性,言行举止能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党话、跟党走,能否主动帮助普通群众理性、客观、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央制定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政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该群体在“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学习教育中能否真学、真懂、真会、真用,能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能否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自觉与社会不良现象划清界限,坚决抵制假恶丑行为。(5)通过上述调查研究论证,为新时代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四个自信”提供有效理论支撑、行动路径、实践方案和具体举措。
五、该类课题的特色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将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教党〔2017〕8号)的原则要求,凸显新时代高校学生(主要是“00后”群体)特色。由于现阶段本课题的研究立足在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而不是针对所有大学生泛泛而论,因此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向性,有的放矢,避免大杂烩式的空谈和假想,得出的基本结论与设计出的行动方案、具体举措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培养工作实际制定出实践方案和具体举措具有示范性,抛砖引玉,为学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调查研究和归纳分析,主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具体而言:一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群体对“四个自信”的真实认知、认同状态究竟如何,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个体问题,还是群体的普遍性问题;是社会现象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问题;是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问题,还是舆论导向问题,等等。搞清楚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提出解决问题之策的逻辑前提。二是在第一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的基础上,设定培养该群体“四个自信”的路径和行动方案。什么样的路径是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的,什么样的行动方案是可行的,必须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及实际诉求,谋划设计。通过总结经验,推而广之,把此研究成果适用到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乃至所有高校学生整体去检验和修正。唯有如此,此项课题研究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六、结语
立足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开展“四个自信”课题研究,只是系统分析此类课题诸多维度和视角之一,虽然开辟了高校党建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崭新空间,但这更是一次探究式实践,无成熟的经验可循,无更加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撑。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走些弯路,甚至留下不足和缺憾,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善于归纳总结,就一定会在该类课题研究中有新发现、新思考和新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钰,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与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3).
[2]李强.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育[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1).
[3]田伏虎,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N].光明日报,2018-2-6.
[4]姚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17-12-15.
[5]郝占辉,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困境、原因及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2.27.
[7]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Z].(教党〔2017〕8号),2017.3.1.
[8]张驰,王燕.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2).
[9]陈秋明.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N].光明日报,2017-12-27.
本文是西铁院2019年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社”各项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四个自信”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郝占辉;项目编号:XTZY19J08;陕西省职教学会“立德树人指引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JG-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