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维建构”

2020-09-07 08:05谢国刚
文教资料 2020年18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谢国刚

摘   要: 基于音樂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引领,有趣、有动、有情、有悟的“四维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音乐知识与技能、创编与表演、唱歌教学、欣赏教学等音乐课堂教学的四大板块,通过寓教于乐激趣创新、主动参与激励创新、创设情境引发创新、启发想象唤起创新等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技法的学习、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四维建构

音乐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中多元维度其中之一,学科维度的价值取向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维度。创新思维不是将所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积,而是将各种综合知识加以熟练运用、各种发散性思维方式糅合后的升华。而创新性教学,则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从音乐的意识、情感、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音乐创新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音乐是积聚灵感、激发情感、迸发想象的艺术,个性突出主题鲜明,情感丰富振奋人心,这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基于音乐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引领,“有趣、有动、有情、有悟”的四维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保护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发展,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审美体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素养。

一、音乐知识教学——寓教于乐,激趣创新

有趣——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盼,对音乐探究学生充满幻想。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趣味盎然的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用音乐打开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闸门”,以愉悦身心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为出发点,注重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各种音乐元素,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内涵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紧密围绕音乐作品的主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达到进化心灵、完善人格的育人目的。

1.贴近生活,缔造节奏。

“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音乐,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无时不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音乐,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以人发展为主”的飞跃。同时,教学中倡导的审美体验、深度模仿、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科综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快乐学习和高效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均贯穿“创新”这一主题。

例如,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学会演唱歌曲,让学生准确掌握“三连音”的演唱时值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玩“扫机关枪”的游戏引入“三连音”的教学。游戏教学为课堂注入了生命活力,教师抓住时机,在钢琴上弹出“三连音”的节奏,口里也唱出“哒哒哒” “哒哒哒”的节奏。教师出示“三连音”节奏型,让学生跟着钢琴拍打,三连音均匀、连贯、流畅。巧妙运用“扫机关枪”的节奏特点。“哒哒哒”的钢琴节奏声和谐地与学生玩“扫机关枪”的节奏产生了共振,达成了一致。“三连音”教学难点在节奏游戏中轻而易举地攻破,学生在游戏中获取音乐知识,充分体现了“生活教学”的理念。

2.巧用符号,培养音准。

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和认识特点都具有直观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一些创新手法,巧用一些特定的符号辅助教学,使枯燥复杂的音乐技能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具有偶数对仗、乐句(乐段)规整、重复(变化从复)的乐句(段)较多等特点,学生在视唱相似旋律时更容易唱混。在乐谱的视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符号,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音准,巧妙让学生熟练掌握音名和音准。例如,旋律上行的时候,通过标注向上的箭头“↑”,提醒学生音高的走向是由低到高;旋律下行的时候,通过标注向下的箭头“↓”,提醒学生音高的走向是由高到低,学生视谱时看到形象、直观的符号再也不会把变化重复的乐句唱混而音不准了。

3.妙用图形谱,形象趣味化。

“图形谱”是音乐和美术学科融合孕育而生的教学手段之一,以各种点、线、圈等简单的图形符号形式,描绘旋律线走向和音符时值长短,促进音乐的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听觉和视觉融合立体感知音乐旋律的美。图形谱的运用,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歌词、曲式结构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记忆、音准、音色概念的构建,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审美力的有效途径。在创作图形谱时,要基于儿童视角充分考虑趣味性、简洁性特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图形谱的创作过程中。师生在共同创编图形谱前,要深入挖掘歌(乐)曲音乐元素,捕捉音乐灵魂的同时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勇于探究表现歌(乐)曲的旋律高低起伏、节奏舒缓变化、力度强弱的图形呈现方式,自主创编图形谱的过程,对于学生良好音准的养成、创编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这首作品时,先让学生完整聆听音乐,鼓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小组合作创作图形谱,探究大狮子和小狮子主题旋律音乐形象如何用简单流畅的符号呈现。集体创编出狮子吼叫时令人紧张的声音可以用波浪线呈现,狮王出巡威风凛凛、耀武扬威的音乐形象可以用竖线表达,等等,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谱聆听音乐,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作品所表达的形象、情感、节奏长短和曲式结构特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鼓励学生全身心主动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在音乐旋律进行过程中,边哼唱音乐主题,边用手挥出图形谱,加以肢体语言将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直观形象性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音乐知识变得有趣。

二、“創作”教学——启发想象,悟出新知

有悟——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实现,需要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培养交往、协作能力,“悟”出音乐新知识的能力。通过音乐创新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发现和创新知识,激发学生在“学、听、赏、练、悟”中积极参与音乐学习,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从而培养学生聪明才智、创造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1.根据音乐创编歌词。

让学生为已经学习的歌(乐)曲创编歌词,既能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乐句感;既能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使学生的音乐创作意识和创作能力获得发展。鼓励和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创编内容的选择,尽量在儿童生活经验范围内。如介绍父母、老师和自我;描述自然境物、儿童玩具等一些学生感兴趣、有能力创编的内容开展。教师可选择多重复、有发展余地的歌词,以便进行填词或创编。例如在教唱《在农场》时,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歌词,引导学生想象农场里还有其他各种小动物。小羊在农场“咩咩”,小鹅在农场“嘎嘎”,小鸡在农场“唧唧”,青蛙在农场“呱呱”,以动物的叫声替代书本上所写的歌词,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根据音乐创作动作

“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进行的”。小学生在用歌声表达音乐情感的同时,还喜欢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加以补充,以边唱边跳的形式表现音乐。教师可针对儿童这一性格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动作创编的范畴,包括节奏动作的创编,通过肢体语言感知音乐节奏,如“拍肩”“摇头”“跺脚”“挥手”等各种方式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不仅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对学生探索音乐的感受和创造力发展极为有益。例如,在教唱《是谁在敲》这首歌时:1 - |5 - | 3 3  2 3  | 2  1  | 1 - | 5 - | 3 3  2 3  | 1 - ||,教师引导学生用拍腿、摇头、挥手表示关窗、敲门的样子。同时拍击出:× - | × - | ×× ××| × ×|× - | × - | ×× ×× | × ×| 的节奏,整首歌曲四个乐句让学生根据歌词意思创作动作。这种创作难度较小,拍、击动作还伴有响声,使创造力、节奏感在玩乐中自然得以发展,有利于保护学生大胆创作的意识。

3.根据节奏创编旋律

新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创编旋律的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亮点之一。听、看、拍、动相结合,寓于情趣活动之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要新颖而有趣。例如,教师先给学生提供几条节奏卡片,让学生任意摆成一个节奏乐句,进而扩展成一个节奏乐段,再根据以往的旋律概念,任意填充上音高,最后指导学生唱出来,对唱得不顺畅的地方让全班一起修改,直到旋律流畅为止。又如,教师可以先出示一条残缺的旋律:1 1  1 3  | 5  5 | 6 6  6 i  | 5 —  | i i  i 6  | 5  3  |        |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由创作后面残缺的两小节旋律,教师做个别指导,最后教师拿出学生补充好的旋律,让全班一起唱唱,对创作好的小组给予及时评价。只要教师善于鼓励学生创作热情,发展对音乐不同节奏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们就一定会创编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三、“唱歌”教学——设置情境,引发创新

有境——基于“核心素养”注重动态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情境性特征,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阵地”,立足点在音乐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原初动机。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核心内容之一的唱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融入特定情境中,意会和感知正确的唱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息的支撑,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采用让学生做闻花香练习,体验深呼吸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吹生日蜡烛、吹泡沫、吹泡泡糖等呼吸练习方法,掌握气息的控制。使学生得到“积薄成厚”“由厚返薄”的理解、扩展、提炼、概括的思维训练,运用创新方法提高歌唱能力。

在歌曲演唱中,重在如何将歌曲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真情转化为歌曲的激情,做到传情达意。以情激趣,以趣促智,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为学生铺设好演唱的感情基石,激发演唱的欲望。对歌曲的速度、节奏、力度、音色、演唱形式及表现力等做出新的探索,使学生融感情、声音、表演、创新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唱歌曲《鳟鱼》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创新教学手段,让小学生在由歌曲内容编成的故事中感受音乐情感:“在潺潺的小溪里面,有一群小鳟鱼在自由地游玩。它们在水中戏游,你追我打。这时,来了一个手拿长长鱼竿的渔夫,他看到这么多小鳟鱼,欣喜若狂。但是,溪水清澈见底,怎样才能将它们钓上钩?冷酷的渔夫想到了一个坏主意,他拿起鱼竿拼命将溪水搅浑。可怜的小鳟鱼视线模糊了,眼看就要被渔夫所欺骗,去吃准备好的诱饵。同学们,现在怎么办呢?”这么一讲,学生可来劲了,纷纷议论开来,有的在骂冷酷的渔夫,有的在为小鳟鱼担心,对这首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快点了解小鳟鱼的命运。在接下来的歌曲教学中,学生们唱得很投入,用低沉暗淡的音色表现渔夫,用明亮、清脆的音色表现鳟鱼。学生自发分角色演唱,将音乐形象表现得十分生动有趣,准确地把握了音乐情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想象空间得到扩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欣赏”教学——动之以情,激情创新

有情——是指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启发想象,唤起创新,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使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以情激趣,以趣促智,具体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与习惯,包括对音乐知识的认同感、信任感、审美能力及在音乐学习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喜悦感。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音乐情感,成为核心素养视域下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对缤纷世界进行无穷的探索和发现。倡导“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的欣赏教学理念,着力构建“有趣、有动、有情、有悟”的小学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四维建构”教学模式,既是求真又是求美的过程。其中探索音乐美的缘由是求真,汲取音乐美的营养是求美,音乐学习中求美的结果却不可能是唯一的,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亲身反复探索,才能在音乐审美中发掘出音乐美的真谛。例如,在欣賞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旋律凄婉缠绵、情绪伤感、音调哀怨与凄凉,体会作者阿炳坎坷、凄凉、悲惨人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体验,大胆想象一个老人因不堪回首往事而深沉叹息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饱尝人间辛酸痛楚。同时,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那么应该怎样面对?教学围绕启发学生想象能力,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欣赏时特别投入。教师通过层层剥茧、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想象,唤起音乐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既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又是当前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技法的学习、创新情感和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音乐审美意象的形成自然、流畅,生活体验与音乐艺术体验密切结合。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域下的“有趣、有动、有情、有悟”的“四维建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整个音乐学习过程成为音乐美的洗礼过程、情感的陶冶过程、音乐审美情趣的深化和完善过程,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历程。

参考文献:

[1]谢燕真.探究图形谱对小学低段音乐能力的培养作用[J].北方音乐,2019(07).

[2]陈美辰.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J].音乐时空,2015(03).

[3]张敏.音乐欣赏教学“四有”课堂构建策略[J].教育视界,2016(0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操作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YQJK160)。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探讨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教学理念
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