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学敏
【摘 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关注,初中班主任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了解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现实条件,抓住黄金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德育中激励策略的有效利用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保障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初中德育工作;“软文化”
引言
人们的生活方式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时代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较以往有很大差别,一切都在默默改变,根据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初中的班主任老师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胆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敢于尝试新的德育模式,摸索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理想远大、道德高尚、文化知识渊博、纪律严明的全面型发展人才。
一、班级文化建设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给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树立榜样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想法较多,但是由于其社会认知还不够,因此对事物不能准确、正确地判断,容易出現想法虽然多但是容易走极端的现象。因此,在这一时期,班主任要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其树立榜样,引领学生。同时,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思想渐渐转变,接受班级文化中的正能量,不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这种文化氛围还具有传染性,会在学生中不自觉地传递下去,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大家在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方面都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给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树立一个榜样作用,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团结意识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还会促进学生的团结和谐。一个班级的文化,是由班级的教师和所有学生共同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对这个班级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加强其班级的团体意识,有利于班级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一个班级的和谐发展。这种团结意识和集体观念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形成的,有了团结意识才能有班级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由此,学生会认识到如果自己出现不良的行为将会对班级造成损害,会使班主任和同学对自己失望,那么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加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产生团体意识,形成荣誉感和使命感,这种团体意识和荣誉感可以有效促进班主任顺利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对班级进行合理布置和装饰
教室的后墙面是一个巨大的可利用空间,可以多放一些学生的奖状,并贴上建设班级文化的口号条幅,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不自觉地产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将班级文化的口号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和谐,使学生之间团结一致,将班级文化内化成自己的使命,潜移默化地去践行班级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中融入班级文化的荣誉感。同时,还要对教室功能区进行及时的打扫和整理,将劳动工具及时清理干净并摆放整齐,并在其旁边贴上标语“良好的环境靠保持”。学生看到这种标语时间久了,就会不自觉地践行自己的行为,将地上的小纸团等垃圾自觉地捡起来。渐渐地,学生看到地上有粉笔掉了,拖把歪了也会自觉地去进行整理,主动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室角落和窗台养一些花草,使教室充满芬芳,环境变得更加优美。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紧张的课余时间放松身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爱心,对花草进行精心的维护和管理,使教室更加温馨、舒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学生对课外事物的具体态度,加强对学生的恰当引导,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加强对学生思想以及信念的有效引导及教育,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保证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教师对学生的恰当引导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注重不同育人环节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障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现代化教育工具的使用非常有必要,这些有助于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让学生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及互动,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能够自主自觉地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主动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要注意采用的方式方法,不能给学生一种被班主任叫去谈话的感觉,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心里感觉到师生平等,而非上下级关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才能真正在交流中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班主任选择的方式也要有区分,合理地选择交流方式,才能更高效地达到相应的目的。
(四)明确德育实践的实际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初中的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应重视认识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提升对于德育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德育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提升学生对于德育知识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学会利用德育教育的思想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保证学生的正确道德意识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行为、品德等方面入手,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让学生理解德育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性,体会到德育知识对于实践生活的指导性。利用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虽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向教师进行学习,但是如何学习,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深入引导的,需要教师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中认识德育教育,提升学生对于德育活动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传统的以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合适学生的学习了,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做好德育实践活动的创新,引导学生理解德育知识。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教师在进行德育实践活动时,应重视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都及时做好意见的反馈和总结,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
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课业任务繁重,同时正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方面的原因都造成初中学生的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也可以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菁.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20(38):77-78.
[2]丁霞.探讨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85.
[3]罗慧.探究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