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双重价值探析

2020-09-06 14:07孙嘉星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治理能力

孙嘉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化的转变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治理能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赶考精神从精神向度和实践效度上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双重力量和价值。从精神向度来看,它是一种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信念指引和战斗定力;从实践效度来看,它更是一种行动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使赶考精神成为最终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赶考精神;常态化疫情防控;先进文化;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1]总书记的话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戒骄戒躁,用赶考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当疫情防控由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防控转变,赶考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实践和发展历程凝练而成的精神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支撑着我们继续奋战、坚持到底。同时,它更是一种行动力量,充分体现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病毒作斗争,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更加科学与完备。

一、赶考精神的价值溯源

赶考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价值渊源可以从精神向度和实践效度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精神向度来说,赶考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本质上是人对物质本身的反映,体现了人类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信念。赶考精神蕴含着戒骄戒躁、谦虚谨慎、革命到底、夺取胜利的信念,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逐渐萌芽和发展而来的,有其一定的思想渊源和精神积淀。从实践效度来说,赶考精神又是一种团结集体、阻击艰险、战胜困难的行动方式和行动力量,产生于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中央机关即将进驻北京的历史现实,凝练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为“进京赶考”做出的一系列考前准备工作中,继承和发扬于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一)赶考精神的思想渊源

虽然“进京赶考”的说法正式提出是在党中央即将离开西柏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诞生的前夕,但赶考精神初步萌芽于延安革命时期[2]38。

早在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发表[2]38。该文章客观分析了朱明王朝覆灭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却在取得胜利后不久就迅速败亡,深究其原因是大顺军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思想观念突变、生活糜烂腐化、危机意识全无。毛泽东在延安读到此文后将其列入延安整风的重要文件,要求全党同志好好学习、引以为戒,面对胜利时切不可骄傲自满,不能重蹈大顺军队的覆辙。此时,毛泽东提出保持“进京赶考”的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作风和时刻警惕的忧患意识,逐渐成为共产党人“赶考精神”的思想萌芽。

1945年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对于“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探讨也成为赶考精神形成的思想渊源。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访问,毛泽东同志问他此次延安之行有何感想?黄炎培认为不管是人、家、团体乃至国家,大多没能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38的历史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来。毛泽东同志听后坚定地回应道,“只有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让人人起来走民主的新路子,政府才能不敢松懈,避免人亡政息,才能跳出这个周期率。[2]39毛泽东同志深刻思考“历史周期率”问题,再次给全党同志敲响了警钟,对“两个务必”思想和赶考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赶考精神是不会被时代淘汰的精神品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包含的戒骄戒躁、谦虚谨慎、革命到底、夺取胜利的伟大信念,已经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必将会激励我们战胜病毒,走向胜利。

(二)赶考精神的实践土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任何一种精神的凝练与提出都是其客观实践的反映,同时客观实践又一次次检验这种精神的价值。赶考精神的产生基于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共中央机关即将进驻北京的历史现实,凝练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为“进京赶考”做出的一系列考前准备工作中,继承和发扬于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来认真研究和解决国家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伟大征程中,这是赶考精神的实践土壤。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3]为了防止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党中央和中央机关在全党开始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方面要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中央机关进京之后的工作事宜,另一方面进行革命传统、城市常识、入京守则和优良作风的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亲自给战士们和党员干部上党课,郑重告诫全党要继续保持“务必戒骄戒躁,务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指示中央办公厅向进京战士们印发“进京守则”。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干部和中共中央机关开始乘车离开河北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正式启程。出发当即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答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道:“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4]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这段对话不僅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成为赶考精神形成的关键节点和客观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着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赶考精神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弘扬。从1949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从1956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渐建立起来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局面,逐步推进现代化建设步伐,继续着改革开放的赶考征程[2]39。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伟大实践,开启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中国共产党自西柏坡“进京赶考”,70多年以来的伟大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共同构成了赶考精神的实践土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赶考精神又是一种团结集体、阻击艰险、战胜困难的行动方式和行动力量,指导着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克服困难、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赶考精神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内生动力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一体的革命精神,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决不能前功尽弃。”[5]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弘扬赶考精神,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树立“四个自信”,有助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是赶考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赶考精神本身就是从党的革命实践中凝练而来,又指导着我们进一步实践,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和重要抓手。

继承赶考精神,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口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已经转变为一种行动,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重大灾害时,需要各行各业、各地区、各民族协同配合救治患者、提供援助、共同应对。在关键时刻,只有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人民协同作战,本着“赶考”的态度群防群治、联控联防,抗击疫情的牢固堡垒才会建立起来。

继承赶考精神,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爱国主义的人生指引。爱国是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价值观,“赶考”不是为了自己而考,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考。同样,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众多不畏牺牲、不怕困难、舍小家为大家而选择逆行的医务工作者们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战,而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战。赶考精神体现了这种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提供了精神支撑和人生指引。

(二)有助于提升“四个自信”

赶考精神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品质,坚定了敢打必胜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考察疫情时曾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7]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有助于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提升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利益出发,及时应对、科学决策,充分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全体国民利益的道路,更是一条为全世界人民探索幸福的道路。

提升理论自信,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满自信。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创造形成的理论体系经过实践检验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正是有这些理论的指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才能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动员力,十四亿中国人对此深信不疑。

提升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为有效防控疫情,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按下暂停键,火车停运、工厂停工、商场停业、学生停课,其中表现出的强大的执行力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源于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必将胜利。

提升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如果说执行力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来保障,那么配合力则依靠人民的自觉性来实现,民族自觉性的来源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坚信,这也是我们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文化繁荣的助推器。赶考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

赶考精神在“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在“艰苦奋斗”的革命文化中形成,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和完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发扬赶考精神,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耐力和必胜的决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三、赶考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彰显出制度优势

赶考精神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也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个鲜明标志。在此次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赶考精神体现在社会各界抗击疫情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效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彰显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弘扬赶考精神,迎接挑战、把握优势、创造胜势的关键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确保了战胜疫情的最优效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界各级各民族一体行动,统筹运用经济实力和政治领导力,展开了一次动员全国上下的人力组织战、资源运动战、科技突击战和物资保障战。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了确保战胜疫情的最强合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单靠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区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必须寻求五股力量的最强合力:一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力;二是人民军队的坚决服从和执行力;三是地方政府的协同联动力;四是人民群众的团结凝聚力;五是医疗科研人才的攻关能力。这五大力量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够发挥最大效能,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优势。

(二)彰显了坚定人民立场的显著优势

赶考精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彰显制度优势,还体现在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在全国抗疫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听取汇报、多次召开会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这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此外,要想打赢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都深有体会,在这场战争中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团结互信,互帮互助。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每一级政府、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党支部、每一个公民都听从指挥、齐心协力、勇于斗争,形成群防群控的防控体系,把疫情防控工作变成亿万人民参与、亿万人民支持的人民战争,彰显了坚定人民立场的显著优势,这也是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转变的根本动力所在。

(三)彰显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显著优势

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和强军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解决部队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抓起。”[8]绝对忠于党是保证军队能够随时服從党中央统一指挥,能够迅速动员起来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首要前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在每一次重大灾害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救援作用,从抗洪抢险到汶川地震,从森林灭火到阻击新冠肺炎,人民子弟兵始终是救援队伍中冲锋在前、责任最重的主力军。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军部队和广大官兵是一场大战和大考,执行疫情防控任务的全体人员,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视疫情为命令,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除夕之夜率先驰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继承和发扬了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赶考精神,使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念更加牢固。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中,人民军队不仅在救治病患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科研攻关上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在接管火神山医院的两个月中,各部队军医累计接收3059名患者,最终全部治愈出院。军队医务工作者在积极治愈患者的同时及时总结治疗经验,撰写了防控疫情相关的专业论文200多篇。在疫苗研发方面,军事医学研究院加紧科研攻关,疫苗研发团队带头人陈薇将军更是第一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受试者。军队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秉承科学的态度,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彰显了我国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显著优势。

(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

相比国外的防疫现状,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之所有能够有力推进,其原因在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挥了巨大的效能。

政府运用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9]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不仅反映在这个国家的制度体系上,也体现在每一个国民的精神内核中。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就是在应对突发重大事件要秉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认真处理和谨慎对待疫情期间面临的各项挑战,切不可粗心大意、掉以轻心;就是在当前对疫情防控成果要时刻保持戒骄戒躁的危机意识,咬紧牙关、坚定信念,切不可有厌战情绪和松劲心态;就是面对疫情期间显露出来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各级各地区政府要本着“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意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全面系统改进提升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和社会应对急难险重问题和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继承和弘扬赶考精神证明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时代是出题人,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考题。作为答题者,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之路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70年后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来说又是一项大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的新阶段,要夺取最终胜利,就要继续弘扬赶考精神,深入挖掘赶考精神的时代内涵,从精神向度和实践效度上发挥赶考精神的双重价值,使赶考精神成为战胜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02-24.

[2]李彦青,贾丽云.“赶考”提出的背景及“赶考”精神的内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5).

[3]谢培栋,任德亮,王保畲.新世纪弘扬延安作风的几点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1,(3):21.

[4]苏继文.论中国共产党人“赶考”命题的历史意蕴及新时代内涵[J].求知,2019,(10):23.

[5]习近平.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20-05-09.

[6]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9.

[7]本报评论员. 守土有责 守土有方[N]. 人民日报,2020-03-16(1).

[8]张幼明.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J].中国报道,2020,(1):54.

[9]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06-03)[2020-05-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5/08/c_1125958977.htm.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治理能力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政府网站建设及在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分析
公共精神:服务型政府的必备“气质”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抗战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丰富文化形象与叙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