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扶贫重要论述的特色路径及发展启示

2020-09-06 14:07韦玉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经验启示习近平

韦玉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文化扶贫战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路径。文化扶贫从贫困人口的思想改造入手,以教育科技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在扶贫过程中,党和政府带领群众逐步克服了思想上、传统上和实践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激发了贫困群众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创新了文化扶贫方式方法,打造出文化扶贫的“中国样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扶贫;经验启示

一、文化扶贫特色路径探析

(一)思想扶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

扶贫要先扶“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贫困治理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救济式扶贫,优势在于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贫困百姓渡过眼前的困境,劣势在于不能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面貌,反而使部分贫困百姓形成“一有困难就找政府”的思维方式,紧紧依赖政府救济,消磨了自我脱贫的意志。此外,“贫困文化是贫困产生、延续进程中的一种独立存在。在没有外力干预或影响的情况下,这种存在往往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1]。因此,要想从内在打破阻碍群众脱贫的壁垒,打破这种平衡状态,首先就要从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从思想扶贫入手,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思想路径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2]149这里就很好地表达了想要真正脱贫致富,需要达到的几层思想境界。第一层思想境界是“立”。立起精神文明的标杆,立起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思想,立起彻底摆脱贫困的豪情壮志。摆脱贫困真正要依靠的,不是政府、不是村干部,而是自己。贫困群众不能被动“等待脱贫”,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认识到脱贫致富为的是自己,为的是下一代的发展,为的是子子孙孙的幸福生活。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思想转变,正是习近平思想扶贫理念的第一层境界。第二层思想境界是“信”。一是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相信我们能够走出落后、走出贫困。摆脱贫困就是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在精准脱贫战略的指引下,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走出贫困。二是要有信念和信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力量,相信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力量,发扬老区人民不畏艰险、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以理想信念为支点,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第三层思想境界是“行”。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信念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成为最好的“武器”。走群众路线,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带领群众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才能看到贫困地区走向小康的曙光。

(二)教育扶贫: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扶贫新路径探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扶贫工作也在坚持原有扶贫路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创新发展特色。教育一直是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曾说过:“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过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2]173众所周知,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跟不上,教师资源缺乏,没有人才引进的条件和机制,加上教育資金匮乏,职业教育发展也很难令人满意。为此,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确保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受教育机会上,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写入了法律条文中,以法的形式确保了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保障学前教育、普及中学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证成绩优秀的寒门子弟能够顺利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系列全方位的保障体制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资源上,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在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完善教师引入政策和激励机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质量。如海南省逐步探索形成了“思源学校教学办学模式”,以较为丰厚的待遇吸引人才,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和骨干教师。此外,海南还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相对丰富的物产吸引大量的“候鸟教师”,“候鸟教师”能够灵活地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上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力量进行补充[3]。在教育资助上,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儿童入学资助档案,做到精准帮扶。截至2016年12月,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35万笔,放款总额近5.2亿元;享受国家励志奖学金19263人,资金9631.5万元;享受国家助学金113545万人,资金32665万元[4]。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化,贫困地区的学子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接触到网络信息。城乡间文化信息交流不畅通是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双向性是文化扶贫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党和政府加大贫困地区网络资源建设,在探索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文化扶贫工作新路径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在原有的帮扶手段上,融入互联网技术,完善帮扶措施。例如,2015年,福建省就构建起学生资助网、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平台和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系统[2]122。利用网络大数据,实时关注贫困学子的动态变化,保证资助工作高效、透明,还可以实现人、财、物的合理调配,保障扶贫资源的优化利用,支撑推动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二是抓住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探索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扶贫新路径。如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加大贫困地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公共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远程服务,提供丰富的数字文化产品等。三是将互联网技术直接引入高校课堂。如2017年贵阳市运用大数据驱动教育的方法和“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模式在长顺县广顺中学、民族中学建立了智慧教育扶贫项目,帮助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5]。三大系统中包含了提问、反馈、提升、监督等一系列程序,为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数据参考,也为学生的答疑解惑、查漏补缺提供了平台,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

(三)科技扶贫: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的农村文化扶贫新路径

科技扶贫是文化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式扶贫的代表类型。科技扶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尤其是借助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为目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方面,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科技扶贫首先以农业为突破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新品种,向农民传播新的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此外,为了确保农产品销量,许多贫困地区由政府牵头,与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企业+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等产销模式,农产品有了销售保障,农民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如重庆市酉阳县贫困山区的农户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重庆华立药业公司合作开发青蒿素,成功地开拓了一条贫困山区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6]。第二产业方面,多地政府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建设产业园区,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产业品牌,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和技术处理,使原本极为普通的农产品,变为高质量、高品位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成为贫困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一些贫困地区还从建筑业入手,改变以往单纯地组织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被动局面,转而重点提高农民工的建筑技艺,推广新技术和环保型材料,提高装备水平,打开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物流等行业。第三产业是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之一,也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服务业,一方面可以搞活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可以就地解决相当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保证贫困地区的长久发展。湖南省政府抓住国家提出发展“互联网+精准扶贫”电商扶贫工程的机会,结合自身“扶贫对象以偏远地区的农民为主,这些贫困户所处地域分散、山清水秀,物产丰富,适合于农特产品生产、旅游项目开发等产业扶贫”[7]的特点,大力扶持电商发展。此外,家政服务、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也是近年来比较火爆的行业,员工缺口较大,尤其缺乏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专业性人才,一些贫困地区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四)旅游扶贫:文化产业扶贫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另一个支柱,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山绿水之地成为许多城市人的向往之处,旅游扶贫也成为文化扶贫的亮点,对消除地区贫困的贡献不可磨灭。以四川民族村寨发展旅游扶贫为例,从2011年至2014年,国家民委投入资金578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四川省共开展实施项目73个,受益人口近10万人,形成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等成熟的旅游品牌[8]。旅游扶贫,一方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工作。一些地方还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革命的精神应该薪火相传,激励后人。红色旅游是旅游扶贫政策的点睛之笔,也是中国文化扶贫的特色产业之一,意义非凡。另外,旅游扶贫政策还包括文化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近年来,文化旅游扶贫日趋产业化,除了旅游景点的包装和提升,游客的衣食住行,也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此外,旅游扶贫还多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开发周边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形象,形成产业链,带动地方脱贫发展。

二、文化扶贫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如何實现由“等待脱贫”向“主动脱贫”的思想转变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也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融合过程。目前在实现贫困群众思想由“等待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方面,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贫困群众对政策帮扶的依赖性加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精准扶贫力度越来越大,参与扶贫工作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对政府和工作人员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很多贫困户觉得脱贫是可以“等”出来和“要”出来的,觉得只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的手,多往政府跑跑腿,哭哭穷,就能要来帮扶,要来钱和物。还有一些地方领导想要加快脱贫步伐,急于实现脱贫目标,想要尽快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但在工作中也往往容易出问题,如在制定脱贫方案时目标过高,对负责脱贫工作的干部考核标准过于简单等,使得在脱贫一线的干部也急于求成,想走“捷径”,反而加重了贫困群众对他们的依赖性。

在实现贫困群众思想转变方面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贫困地区群众旧思想观念的滞后性和顽固性。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远离市区,群众长期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文化和思想上的落后性十分明显。一些地区的群众,尤其是年长者,他们抱着旧习俗、旧观念不丢,守着旧的生活方式不愿改变,价值观消极,如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过分强调血缘伦理,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等。更有甚者,还以自己的“老资历”试图去影响年轻一代人,给扶贫干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少阻碍。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改变思维模式,构建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传播新的发展理念,抛弃传统思想中的糟粕,营造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出“精神困境”,是文化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文化扶贫面临代际传递的历史挑战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家庭由于长期贫困,缺乏自身发展条件,加上贫困地区外部发展环境较差,导致家庭贫困现象出现代代相传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资源的长期匮乏代代相传;二是精神生活匮乏,缺乏受教育意识与条件,导致低文化素质的代代相传;三是由于贫困群体长期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生活上容易遭遇困难与挫折,无法突破自身发展的藩篱,缺乏向上发展的渠道,从而形成了一种消极、悲观的处事情绪,影响青年一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贫困代际传递最大的危害在于使贫困成为一种默认的“常态”,缺乏奋斗意识,形成恶性循环,加剧阶层固化和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贫困代际传递出现了双向性的新特点,即贫困家庭除了由父母向子女的贫困传递顺序之外,还出现了子女由于一些原因致贫,反向影响父母生活水平与生活状态的情况,加剧了贫困代际传递的复杂性,从而给精准脱贫工作增添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曾在多个场合强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性,强调“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9]33。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文化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个体和代际之间发展的供需平衡,通过知识和技能断掉贫困的“根”。

(三)减贫边际递减效应背景下文化扶贫难度加大

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具体到文化扶贫实践中,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不足,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准备不够充分,刚刚取得一点成绩,就盲目乐观,以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只等脱贫致富,等到后续的工作中问题逐渐暴露时,很快就失去信心,容易打退堂鼓。调动群众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观念转变过程,中间也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反复和动摇,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如果对困难估计不足,就很可能产生文化扶贫过程中的“思想边际递减效应”。二是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意识,只注重眼前效益,导致后期发展陷入苦难,收益由高速增长转为快速下降。如一些文化旅游景点开始时搞得红红火火,但景点单一,缺乏吸引力,经营理念落后,不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且忽视生态保护,无法形成品牌和产业链,地方政府又急于求成,完成脱贫任务。这样的经营模式,就导致一段时间后,景点迅速冷清下来,失去活力,负面效应逐渐显现,收入直线下降,管理成本却逐渐上升,成了文化扶贫工作中的“烂尾楼”,无人问津。三是文化扶贫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自身文化产业定位不准确,文化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忽视市场需求,甚至一味模仿其他贫困地区成功的文化扶贫模式,生搬硬套,最后出现了“虎头蛇尾”的局面。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致贫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程度本身较低,科技水平较差,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果在脱贫过程中不能很好认识到自身问题和不足,很难实现文化扶贫的效果。

三、文化扶贫经验与启示

(一)因人施策,激发贫困群众思想脱贫的内生动力

文化扶贫,关键在人,精准扶贫,核心也在人。文化扶贫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走出思想上的“贫穷圈”。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9]141脱贫须有志。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志向,成功便是遥遥无期。有了志,才有行动的动力,有了志,才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脱贫更需智。要将千万句口号转化为贫困地区人口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掌握必备技能,了解事物规律,保证精准扶贫的长效性。文化扶贫要做到因人施策,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做好价值引导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转变落后思想。由扶贫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迈出思想脱贫的第一步。其次,在文化教育上,推广网上学习平台,尽量降低学习门槛,激发群众自主学习的动力。要克服地域限制,推动“原生态”的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击和碰撞,在融合中获得新生,使文化扶贫真正落地生根。最后,在技能培训上,鼓励开展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班,争取优秀技术人才定期下乡指导,带动贫困地区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在2020年全面脱贫总目标实现之际,走好脱贫攻坚最后几步路,扫除最后障碍。

(二)因地制宜,创新文化扶贫方式方法

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旅游基地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坐标”。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是贫困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法宝。产业是根基和支柱,贫困地区要想“站起来”“立得住”,就要使自己根深叶茂,站得稳。在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仍然要坚持抓紧抓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不放手,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因地制宜,创新文化扶贫方式方法,保证脱贫的长效性。一是对于能够发展特色农业的贫困地区,一方面要做好技术支持工作,不断改良特色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产品宣传工作,为农产品的销售找好出路。二是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擦亮招牌,做好景区周围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文化景点的品质和品位,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实现脱贫目标之后,要更加注重相对落后地区的长期改造工作,实现由“救济”向“改造”的转变。三是对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打造特色品牌,政策上要长期支持,同时要注意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定期开展工作人员培训,传授新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理念。好的文化产业品牌能够充分带动贫困地区的就业,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和发展良性循环,长久来看,也是地方发展稳定的助推器,作用不可小觑。总而言之,全面脱贫只是我们追求的第一步,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文化扶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以文化扶贫带动地区发展,让贫困地区的百姓真正富起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让贫困地区变成和谐文明的宜居之地,缩小贫困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目标,才是每个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

(三)携手消除贫困,打造文化扶贫的“中国样板”

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在努力探索贫困治理的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治理贫困问题,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携手消除贫困,共同发展进步。中国永远不会将自己的模式、道路强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很乐意将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经验分享给有需要的国家,中国发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

坚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走出一条文化扶贫特色之路。第一,文化扶贫新在理念上。文化扶贫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遥相呼应,从教育入手,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0]以教育入手,发挥互联网、云平台在教育领域的优势,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国民人口素质的提升,带动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文化扶贫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文化建设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二,文化扶贫新在策略上。文化扶贫充分发挥了当地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的优势,可谓就地取材,扬长补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文化优势,用精神文明创造财富,反过来也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学习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促进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可谓一举多得。第三,文化扶贫新在可推广性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文化扶贫策略只要用得好,就可以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永续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文化不是一座孤岛,同样,文化扶贫虽然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推广性,可以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贫困的样板并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军杰.中国文化扶贫四十年:从专项扶贫到精准文化扶贫[J].甘肃社会科,2019,(2):56.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王灵桂,侯波.精准扶贫:理论、路径与和田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30.

[4]李方祥,陈晖涛.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119.

[5]谢治菊.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精准扶贫——以长顺县智慧教育扶贫项目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47.

[6]向德平,黃承伟.减贫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7.

[7]邓子纲.大文化视阈下产业扶贫与特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01.

[8]郑长德.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293.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1).

责任编辑:王 雷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经验启示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