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婷 刘华 杨波
【摘 要】 目的: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分娩产妇2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阴道顺产)纳入100例,研究组(剖宫产未经试产)纳入100例,产后42d均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对比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更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中采取阴道分娩、剖宫产均会对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阴道分娩影响较大,产后实施盆底康复,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促进其更好地康复。
【关键词】 不同分娩方式;盆底康复;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WHR201910265
妊娠与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过程,但不论是阴道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均会对产妇盆底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育女性中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几率约为37.79%~45.18%,妊娠与分娩均为该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者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产后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治疗,预防及改善盆底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1]。基于此,本文作者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展开研究,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分娩的产妇20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阴道顺产)纳入100例,研究组(剖宫产未经试产)纳入100例,对照组年龄25~40岁,平均(28.32±4.33)岁;体质量指数20.12~29.35kg/m2,平均(25.13±2.25)kg/m2。研究组年龄23~42岁,平均(28.56±4.42)岁;体质量指数21.36~30.57kg/m2,平均(25.24±2.35)kg/m2,采取统计学方法对不同组产妇基线资料展开对比,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可比。纳入标准:1)入选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2)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3)知晓同意研究并签署书面协议。排除标准:1)存在盆腔手术病史;2)精神严重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4)慢性便秘者。
1.2 方法
盆底肌锻炼:护理人员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并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包含盆底保健知识等,为产妇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提升产妇舒适感,保证产妇心态良好,能够积极地配合盆底功能锻炼,指导产妇注意个人卫生良好,能够正确排尿。进行盆底肌、提肛提肌锻炼,指导产妇肛提肌运动,每次5~10s,松弛5~10s,持续练习15min,每日锻炼3~8次,持续12次全疗程[2]。电刺激仪反馈治疗:指导产妇排空大小便,采取半卧式体位,将电刺激仪治疗头置入产妇的阴道内,强度设置:初始0mA,然后逐渐加大强度,以使其感受到盆底肌肉明显振动但无任何不适情况为准[3]。在此过程中辅助生物反馈治疗,指导产妇张开双腿,保持放松,然后指导进行阴道收缩练习,不可腹压,每周进行2次,治疗时间持续30min左右,持续12次全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入选产妇产后42d全部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对产妇盆底肌力进行测定,并详细记录数据,其中30例剖宫产产妇、100例阴道分娩产妇均接受12次全疗程康复治疗,并对盆底肌力进行检查,对比盆底肌力改变情况。
对比前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软件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使用(±s)和(n,%)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产后42d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评价
相比对照组,研究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更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1。
2.2 治疗后的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经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盆底主要由肌肉、筋膜构成,用于保持、承托盆腔脏器使其处于正常位置,盆底功能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盆底支持结构薄弱,从而导致内部脏器出现移位的情况,出现功能异常。相关研究指出,造成患者出现盆底功能衰弱的主要原因是妊娠与分娩,在女性妊娠期,随着产妇子宫体积的增加、重量加大,在重力作用下盆底组织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其次因妊娠期机体激素变化,增加了盆底组织压力,力量衰减,从而引起各种疾病[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研究组产后盆底肌力评分更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评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任何一种分娩方式都会对盆底肌力造成损伤,相对而言自然阴道分娩对产妇盆底肌力损伤更大,因此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较大,原因在于,相比阴道分娩产妇,剖宫产对产妇膀胱、会阴变化较小,阴道并未承受胎儿对其的直接性压迫,对相关神经的损伤较轻,因此盆底肌力更强。通过电刺激治疗是通过对患者相关神经及盆底肌群造成的刺激,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及收缩力,生物反馈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因此患者在经过康复治疗后,盆底肌力得到改善,促进了盆底功能的恢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减小[5]。
综上所述,不同的分娩方式均会对患者盆底功能造成影响,但剖宫产比阴道分娩损伤相对较小,产后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产妇盆底功能,提升盆底肌力。
参考文献
[1] 谌炜.剖宫产和顺产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0):4341-4342.
[2] 董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产生的影响和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6):15,17.
[3] 罗若菱.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06(20):112,118.
[4] 潘群英.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2):63-65.
[5] 林丽萍,吴东辉,王蔚红,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康復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07):151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