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兴, 陈梅洲, 李凤丽, 梁杰诗
(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 产科,广东 佛山,528305)
产妇系一类具备特殊属性的群体,在整个妊娠分娩过程中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等作用,内环境会处于短时间内巨大波动状态[1]。此外,由于产妇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和对新生儿健康的担忧等问题,其心理压力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阻碍顺利生产[2]。产前应激指产妇在妊娠期遭受心理社会、内外环境等诸多刺激时所表现出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3],该类反应不但会影响子代神经发育和母体自身健康,而且持久强烈的产前应激还可损伤母体的社会功能和免疫抵抗机制[4]。本研究采用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对初产妇施加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2019年7—12月分娩的初产妇80名为研究对象。所有初产妇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 单胎初产;② 认知沟通正常;③ 新生儿生理健康,合理喂养。排除标准:① 梅毒病毒阳性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② 肺结核活动期;③ 伴有肝炎;④ 伴有妊娠并发症;⑤ 精神障碍或拒绝参与。所有初产妇按是否接受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为据分为两组,2019年7—9月接受常规产科护理的40名为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为(27.54±3.23)岁;孕周37~41周,平均分娩孕周为(39.52±0.74)周;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及以上33例;剖宫产17例,自然分娩23例。2019年10—12月接受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的40名为观察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为(27.66±3.18)岁;孕周38~41周,平均分娩孕周为(39.63±0.70)周;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及以上34例;剖宫产16例,自然分娩24例。两组间年龄、分娩孕周、文化教育程度和分娩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初产妇实施产科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协同辅助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安抚、护理评估、饮食管理、产前训练、产后观察、产后异常问题处置和产后初产妇康复,以及新生儿照护知识宣讲。同时重点做好产时配合事宜宣教指导[5]。
1.2.2 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 观察组初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
1.2.2.1 产前应激强化因子的探查确认 护士长组织产科全体护理人员就产前应激强化因子进行循证查阅和实践护理经验回顾分析,确认易致产妇产前应激反应强化的因子有:不良心境状态、认知缺乏、分娩配合技能低下和家庭支持不足。针对上述产前应激强化因子拟订相应的管理方案,并借助于专项培训实现同质化运行。
1.2.2.2 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方案的实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负面情绪因子:护理人员启动护患专项沟通,掌握产妇心理症结和情感障碍,鼓励产妇表达顾虑和担忧,并进行负面情绪成因的溯源性分析;护理人员授予产妇情绪调理技巧,指导产妇对负面情绪做出正确应对并解决。
(2)认知缺乏因子:就产妇分娩认知现状进行专项评估,致力于其认知短板的弥补和认知偏差的扭转;综合应用挂图、骨盆模型和分娩机制FLASH动画等认知干预工具,助力产妇了解并理解分娩先兆、分娩过程和分娩疼痛等知识。
(3)行为因子:助产士借助于分娩配合视频、口头指导、同伴教育(床旁或视频)、产房参观和试躺产床等方式,指导产妇掌握分娩时自由体位、营养支持、疼痛纾解和表达需求等产时行为应对技巧。
(4)家庭支持因子:向产妇家属做家庭支持独特价值的专项沟通,允许家属产时陪伴并提供音乐疗法和抚触护理。嘱家属时刻关注产妇的心理动态更迭,及时有效加以开导,并向产妇充分表达分娩和新生儿照护的支持意愿,接纳并理解产妇在产前这一特殊时刻紧张、恐惧、矛盾不安等异常表现,并给予适时的身心安抚。
1.3.1 初产妇应激评价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初产妇应激评价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1.3.2 新生儿发育评价指标 新生儿娩出后28 d到医院接受体格和神经发育检查,前者包括头围、体质量和身高,后者以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6]为工具加以测评,满分40分,分值愈高提示该新生儿神经发育愈佳。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皮质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血清皮质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头围、体质量、身高和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头围、体质量、身高和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妊娠分娩会使女性处于身心应激反应状态,持久的应激反应对母婴健康形成不利影响[7]。产前应激问题若未能于分娩前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孕妇的内分泌和免疫机制异常,并对其宫内胎儿正常发育造成伤害,如导致子代某些蛋白质功能和神经递质的改变、某些遗传相关性疾病的易感性增长等问题[8]。产前强烈应激反应还会导致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下降,影响其康复进程[9]。基于产前应激反应的上述负面影响,有必要采取积极手段有效管理孕妇产前应激强化因子以控制并降低产前应激反应[10]。
妊娠和分娩虽属于女性群体的人生自然经历,但女性仍会于生理上和心理上承受巨大考验,伴随分娩的临近,恐惧和焦虑等情绪持续增长[11],各类相关负面情绪的产生会成为主要而强烈的产前应激反应强化因子[12]。妊娠、分娩知识缺乏和产时应对技能低下,使产妇自感无力应对产时特殊情境,也会引发强烈的产前应激反应。分娩后产妇处于短时期自理困难状态,且初产妇需承担从未经历过的新生儿照护重担,如家庭支持力量不足,必然会致产妇处于强烈担忧,产前应激反应程度增强。高玉玲[13]指出,配偶陪伴分娩护理具备较好的产妇应激反应控制效应,可稳定产妇身心指标。王秀玉等[14]的研究结果提示,分娩情境预演有助于产妇心理应激强烈度的改善,维持产妇处于较好的心理稳定状态。袁敏等[15]的研究证实了音乐疗法对产妇应激反应控制的积极效应,提出可将音乐疗法广泛应用于产妇应激反应护理领域。本研究通过全员专项研讨活动准确界定负面情绪因子、认知缺乏因子、行为因子和家庭支持因子等多个常见的产前应激强化因子。针对所确认的因子结合循证护理支持,设计实施全方位管理方案,于产妇入院后就启动专项评估和沟通活动,精准捕捉每个护理对象各类产前应激因子的程度和成因。通过采取积极的心理辅导、新颖生动直观的认知支持、实用可靠的行为管理和技巧性的家庭支持引导等针对性护理措施,对多个可致初产妇产前应激反应强化的因素进行了有效控制,成功降低产前应激强化因子作用于产妇的力度,使产妇少受或免受多因素产前应激因子的侵袭伤害。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产妇血清皮质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新生儿头围、体质量、身高和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于惬等[16]的研究结果取得了一致性研究意见。
综上所述,产前强烈应激反应对母婴安全不容小视,采用产前应激强化因子全方位管理对初产妇施加干预,可显著改善其产前应激程度,改善新生儿发育质量,在产科护理领域具备较高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