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09-06 14:55:14陈春美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0年12期
关键词:骨盆盆底尿道

陈春美

(阳江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广东 阳江,529500)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法[1]。但术后患者会出现尿肌收缩困难,拔出尿管后仍无法正常排尿。因而选择间歇性夹管的训练,以此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但是这种方法只是被动训练,患者的骨盆底功能恢复较慢[2]。骨盆底功能训练是一种通过肌肉纤维的等距收缩和等张收缩促进代偿性肌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式[3]。目前,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干预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尚不完善。因此,本研究将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中,并分析其护理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阳江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本研究已获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② 年龄超过30岁;③ 病理检查诊断为宫颈癌。排除标准:① 术前有盆腔炎、盆腔手术史;②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③ 依从性差,干预过程中放弃。对照组中,年龄30~41岁,平均年龄为(34.36±1.49)岁;病理类型为鳞癌20例,腺癌10例,其他10例;临床分期为ⅠA期26例,ⅠB期14例。观察组中,年龄31~41岁,平均年龄为(34.03±1.26)岁;病理类型为鳞癌12例,腺癌16例,其他12例;临床分期为ⅠA期22例,ⅠB期18例。两组间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间歇性夹管 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间歇性夹管。固定尿袋上的固定夹,当患者感到小腹肿胀并想要排尿时,在5~10 min内松开夹子并释放尿液。排尿的意图完全消失后,夹住夹子,重复训练,直到将管拔出。尿液通常在2~4 h内释放一次,如果患者大量喝水、输液,尿液会很快产生,并且管夹时间少于2 h。晚上松开夹子入睡,保持导管顺畅流动。同时提供常规的妇科术后护理,以及相应的宫颈癌治疗和护理措施,并且要求患者翻身,侧卧并起床。

1.2.2 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间歇性夹管基础上增加盆底功能训练。首先,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必要时在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基础上介绍手术情况,让患者感到舒适,使患者积极表达内在情绪。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向患者介绍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出现的不适症状。同时,强调锻炼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自身对医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

1.2.2.1 提肛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采用凯格尔运动,收缩肛门。吸气时,使肛门收缩10 s。呼气时放松腰部,每次休息10 s,然后持续15~30 min。 每天执行300~350次。此外,收缩骨盆底肌肉3~5 s,放松3~5 s,重复10次,每天进行3次,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1.2.2.2 排尿中断训练 指导患者有意识地突然中断排尿,深吸气并保持3~5 s,再次小便并重复。每次排尿可以中断几次,当尿流达到最大时,排尿效果更好。培训在特定时间进行,如饭前30 min、早上起床或上床睡觉。鼓励患者定期上厕所小便。白天每3小时小便1次,晚上小便2次,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2.2.3 收缩训练 患者的腹肌放松,每次收缩持续10 s以上,连续放松,反复持续做30 min,3次/d。从手术后的第3天开始,患者开始肛门、阴道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松弛锻炼,仰卧和侧卧训练3次/d,≥5 min/次,直到患者开始自发小便。手术后第3天将导管夹紧,并且每2小时进行一次尿液检查,夜间无需夹紧。手术后第5天,膀胱中的尿液耗尽后,将导尿管拔出,并且嘱咐其多饮水,观察其此后24 h尿量。两组的干预时间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和尿失禁发生率。生活质量:采用I-QOL量表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分为心理影响(45分)、日常生活限制(40分)和社交限制(25分)3个方面,各维度评分和总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4]。测量盆底肌张力[5]:干预前后运用阴道压力气囊,测量患者的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和阴道持续收缩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I-QO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I-QO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I-QOL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I-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I-QOL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VSP、VRP和阴道发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VSP、VRP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VSP、VRP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比较

2.3 两组患者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尿失禁,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出现8例尿失禁,发生率为20.00%(8/4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

3 讨论

宫颈癌根治术是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法。由于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中不可避免地会损伤盆腔自主神经。术后患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影响膀胱的收缩功能,括约肌放松并损害排尿功能[6]。通常,间歇性膀胱功能钳的临床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利于改善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7]。因此,寻求合理的联合干预方法对患者的预后较为关键。骨盆底功能训练的主要原理是增加骨盆底肌肉和腹肌的力量,从而增加腹部压力并增加逼尿肌张力。排尿中断方法可以有效地锻炼诸如尿道括约肌之类的骨盆底肌肉的收缩,达到排尿的目的[8]。尿道外括约肌和肛提肌属于骨盆底肌肉结构,阴部神经支配这两个收缩。主动提肛肌肉训练可以增强骨盆底肌肉的功能并改善尿道括约肌的功能[9]。另外,提肛训练使腹部、会阴和肛门同时收缩,有利于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并能促进尿道括约肌、膀胱功能恢复[10]。

I-QOL评分有效评定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I-QOL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术后正常生活的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骨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激活骨盆底肌肉以维持阴道收缩,控制排尿和其他正常的生理行为,从而使骨盆底肌肉可在主观意识的控制下定期收缩和放松,并增强尿道括约肌。还可调节会阴和肛门的主动收缩功能,改善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整体协调性,加强盆腔血液循环,改善生活质量[11]。干预后,观察组VSP、VRP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盆底功能的恢复。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骨盆底运动可防止膀胱肌肉萎缩,减少尿道外括约肌痉挛,并在腹部、膀胱颈向尿道近端施加压力,使膀胱恢复到正常位置。还可促进骨盆底肌肉张力的恢复,锻炼以增加膀胱颈和骨盆近端尿道,并降低腹部压力。通过辅助作用,膀胱可以恢复到正常位置,对排尿的控制和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2-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究其原因可能为,骨盆底功能训练可收缩和放松骨盆底横纹肌,从而锻炼膀胱颈和骨盆近端尿道,并在腹部压力的帮助下将膀胱恢复到正常位置[14]。骨盆底肌肉张力的增加可以改善膀胱颈和尿道近端的位置,而肛提肌的协作训练可以改善排尿行为并减少尿失禁的发生[15]。

综上所述,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采用间歇性夹管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盆底肌张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猜你喜欢
骨盆盆底尿道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你的翘臀!可能是假的
饮食保健(2019年24期)2019-12-24 08:44:40
陌生的尿道肉阜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女性尿道憩室的诊断和治疗
一例犬骨盆骨骨折病的诊治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小儿尿道下裂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