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娟, 周慧敏, 王国英, 曹素英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中医科,江苏 苏州,215000)
小儿泄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也称为小儿腹泻,以大便次数多、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多病原、多病因引起的急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1]。西医研究认为,小儿泄泻主要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引起,通过胃肠道黏膜保护和补液等方法治疗。虽然西药治疗对患儿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对整体疗效会产生不利影响[2-3]。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技术的发展,中药穴位贴敷和推拿等治疗手段更多地应用于小儿泄泻的治疗中,且具有不良反应少和患儿耐受性好等优点[4-5]。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00例泄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对小儿泄泻护理效果的影响。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收治的100例泄泻患儿,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纳入标准:① 所有患儿均诊断为小儿泄泻;② 病程不超过14 d;③ 入院时伴有大便形状改变症状,大便次数>5次/d;④ 经血常规、大便镜检诊断确诊;⑤ 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 大便病原学检测结果为致病大肠埃希菌阳性、轮状病毒阳性;② 先天性胃肠道器质性病变;③ 对此次研究用药过敏等。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和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 与患儿家长密切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② 确保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饮食进行合理调节。③ 在推拿过程中,保持力度轻柔,并对患儿大便次数和性状等密切观察并记录。④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和腹泻情况。
1.2.2 推拿配合中药穴位敷贴 观察组患儿实施推拿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具体如下。
1.2.2.1 推拿 根据患儿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推拿治疗方案:风寒泄患儿主因受寒引起,症状以发热、流涕、大便清稀为主,推拿以外劳宫、补脾经和运内八卦为主,每穴5 min,共计推拿200~300次;同时,补大肠 100~200次,对发热、咳嗽的患儿,针对腹部相关穴位施以扶阳罐温灸。食伤泄患儿因进食过度、哺乳不当等引发脾胃运化失调而致病,以呕吐腹胀和大便酸臭为主要表现,推拿以按揉板门、清补大肠、运内八卦和清补脾经为主,每穴5 min,共计推拿 200~300次;腹痛明显者,对腹膜顺时针按摩 5 min。湿热泄患儿主因肠腹内蕴结湿热之气,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和、脾胃受损,以腹痛、大便色黄和腹泻急迫为主要表现,推拿以推六腑、补脾经和清大肠为主,每穴5 min,共计推拿200~300次;腹痛明显者揉窝风100次。脾虚泄患儿主因皮阳气虚引起,主要表现为神倦乏力、大便稀溏不臭等,推拿以补脾经和补大肠为主,各穴5 min,共计200~300次。
1.2.2.2 中药穴位贴敷 贴敷用药以白术、丁香、艾叶、吴茱萸、五倍子为主,碾成粉末后加入凡士林调成糊状,选择神阙穴取适量药物贴敷,1次/d,连续贴敷6 d;同时,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变化,随症加减:风寒泻患儿加木香、藿香、陈皮等;食伤泄患儿加山楂、陈皮、麦芽和神曲等;湿热泄患儿加黄连、葛根、木香、马齿苋和滑石等;脾虚泄患儿加白术、茯苓、淮山药和砂仁等。
1.2.2.3 加强基础护理 在对患儿实施穴位贴敷治疗和推拿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治疗方法和效果等知识,向患儿家长进行介绍,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确保患儿治疗期间家长能积极配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患儿的情绪进行安抚,使患儿治疗期间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密切进行监测,包含血压、心率、体温和出入量等。在进行穴位贴敷期间,指导患儿取平卧位,对贴敷处皮肤做好消毒和清洁处理,对周围皮肤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皮损情况。贴敷时间控制在3 h/次,在取下贴敷时,对皮肤进行观察,查看是否存在皮疹或水泡等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需及时进行处理。
(1)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显效:治疗和护理3 d内,患儿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和护理3 d后,患儿精神状态改善,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70%,且性状得到改善。无效:治疗7 d后患儿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例数对两组患儿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缓解时间进行对比。
(3) 护理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问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在呕吐、腹痛、退热和腹泻等症状的缓解时间方面,观察组各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观察组(96.00%)高于对照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儿科疾病中,小儿泄泻属于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如小儿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等均未发育成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均较差。另外,加之小儿胃肠道发育也不完全,以上均易导致小儿泄泻的发生[6-7]。该病发生后,患儿肠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E水平明显降低,加之腹泻和细菌等因素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进而引发水肿,对小儿消化道蠕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在泄泻得到控制后,患儿仍有腹胀、食欲减退等一些症状,这些均给患儿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8-9]。
传统中医研究认为,小儿泄泻主要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风寒、食伤、湿热和脾虚引起。中医护理中,以助健脾消食和温中助阳为主。小儿推拿和中药穴位贴敷护理措施的应用,因具有无痛性,所以患儿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在小儿泄泻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10-11]。推拿护理中,根据患儿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推拿方案,目的是改善患儿小肠吸收功能,使患儿机体免疫力增强。因泄泻患儿多数因脾胃虚弱引起,推按时重点选择天枢、神阙和中脘等穴位,对患儿脾胃功能改善明显。并且在推拿过程中,对患儿毛细血管有一定扩张作用,有利于症状的尽早缓解[12-13]。中药穴位贴敷护理中,根据患儿症状表现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中药研磨成粉并调制成糊,于患儿神阙穴处贴敷。神阙穴与静脉和脏腑关系密切,且穴位周围毛细血管丰富,穴位在药物的直接作用下形成刺激作用,可达到缓解患儿症状的作用[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表明综合推拿配合穴位敷贴护理在小儿泄泻护理中的应用,对患儿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作用。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各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在小儿泄泻治疗中,推拿配合穴位敷贴护理的实施保证了各项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患儿症状尽早缓解有促进作用。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表明在小儿泄泻护理中,推拿配合穴位敷贴护理的实施,家长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均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将推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护理方法的应用于小儿泄泻护理中,具有患儿耐受性好和依从性高等优势,对患儿症状有加速缓解的作用,促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