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坐井观天”?

2020-09-05 04:00俞晓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6期
关键词:挖井眼界名师

俞晓丽

[案例背景]

《坐井观天》是一则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讽刺了那些“眼界狭小又自以为是”的人。这个故事因为情节简单、意思明了而编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多年,我们教师一年又一年地教这个故事,每年都有我们的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受到“青蛙的眼界狭小又自以为是;我们不能做眼界狭小自以为是的人”的教育。

然而,最近聆听了一位名师所展示的《坐井观天》公开课的教学,使人产生心之涟漪,思之涌泉。

[案例描述]

以下是这位名师组织学生讨论“青蛙与小鸟关于天很大的对话”的教学片断:

……

师:真不错。这一次两边小朋友都可以画红旗。(教师在黑板画红旗)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俩在争论什么了,谁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全班举手)那么多小朋友都知道啊,现在就请同学们告诉老师。

生1:鸟说得对。

生2:小鸟的话是对的。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3:青蛙说得也有道理。

师:(微笑凝滞)哦,有不同……那其他小朋友呢?

生4:(指着生3)我认为他的话是错的,不合老师的意见。

生5:我想小鸟的话是对的……

师:(接过话茬)小鸟说的是对的,那青蛙说的肯定就——

生:(齐答)错了。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解决一下。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我们先来帮小鸟找找原因。请大家先读一读小鸟说的话,然后同桌讨论一下:小鸟为什么会说对啊?(生读后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

[案例反思]

新旧教材,我听过很多次《坐井观天》的公开课,唯独这位名师的这个教学片断,唯独这位有独到的见解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深思与体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仅供参考的自己的想法。

想法之一:青蛙说得有没有道理?

我思之再三,答案是肯定的。在青蛙看来,“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事实就是这样。它生在“井底”这样一个环境,它不能改变那样的环境,谁也无法改变它“狭小的眼界和狭窄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与它所接触的事物、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人们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与认识世界,将客观世界“加工改造成主观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认识主体”看来,没有错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当人们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时,会坚持真理。青蛙也是如此。作为听课者,我知道那个小男孩不能像我这样论述“青蛙所说话语的合理性”,我不知道那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说,但我推想,他一定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既然青蛙的话有其合理性,我们的名师就不能就此问题“微笑凝滞”,置若罔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我看来,这本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良机,为师的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润物细无声”地落实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

想法之二:《坐井观天》还可以讽刺谁?

毋庸置疑,本寓言讽刺了“像青蛙那样眼界狭小,自以为是”的人。但,是谁挖了这口井呢?挖井的人造成了青蛙的眼界的狭小。客观的环境使青蛙不能跳出去,导致了它自以为是。因此,挖井的人是不是应该替青蛙“承担一些责任”呢?

当然,是青蛙自己跳下去的,还是它天生就生长在井里,还是别人把它扔下去的,我们无从查证,也无须查证。那么,我再举一个“四角天空”的例子。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节选了《故乡》的片断——《少年闰土》。其中,有一段“我的感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小学生都能读懂:“我”和“我的朋友”像井底之蛙,渴望见到广阔的世界。这“高墙”是谁修筑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该批。

那么,我们现在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说出了很有道理的话,因为跟老师理解的不一样,跟参考书上写的不一样,不同样被老师“有声”或者“无声”地给“限制”了么?教师不是仍然在“教书本、做书本练习,不许学生看‘闲书、不许学生去玩耍么?”久而久之,这“限制”就会成为“井”或者“高墙”。可惜,我们的小学、我们的中学甚至我们的大学的教师,时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学生“挖井”、“筑墙”。所以,《中国教育报》记者在报道中反映:“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那张旧船票已不能登上新的客船!”落实《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转变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先毁“井”拆“墙”,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切切实实地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想法之三:谁是“井底之蛙”?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可笑的问题。井底之蛙,眼界狭小,自以为是的人呗!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師真的眼界开阔、虚怀若谷么?不然。当前的教育教学,我们的一些老师知道的真的不比学生多,甚至比学生少,少许多。但是,这“一些老师”仍然在“自己并不懂时”批评学生“见解或问题的可笑、幼稚”,还在拼命地将学生的认识“往自己准备好的答案上拉”。这,难道不是自以为是么?

谁也不敢说自己万事全懂,我们不懂,也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像青蛙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否定别人的意见”,不能毫无根据地在自己的周围修筑一道无形的“墙”而“限制自己”;否则,就是自以为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我们经常告诫学生的那句通俗易懂的至理名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猜你喜欢
挖井眼界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
大开眼界
浅议"名师"
名师读意林
大看眼界
眼界
自私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