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文化精神生态教学设计

2020-09-05 02:45岳明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8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当前背景下,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精神生态的相关问题,以及专业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以此阐述了艺术化的精神生态设计,人情化的精神生态设计,多元化的精神生态设计等相关内涵。建筑设计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能够调和并设计着人类的生活形式,又引领了人类的思想观念与生活行为。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群众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对环境和艺术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所以,环境和艺术的存在应当呈现出互相辅助、互相配合的形态,建筑设计应当按照当代群众的需求(主要是生理、心理、精神),向更高层次迈进,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理念是决定环境艺术的关键要素,它能够影响到设计师的思想观念与设计准则。

【关键词】建筑设计;精神生态;探讨

引言:

本文提出培养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第一,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涉及,课程群的建设,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第二,通过项目研究、相关竞赛提升专业创新能力,适应市场形式;第三,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提升专业知名度。创新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资源共享,加强项目融合,综合提升创新能力

一、艺术化的精神生态教学设计

融合了社会、文化、时代及艺术的城市建筑设计,既能够丰富城市环境空间的魅力与内在,又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趣味和水平。所以它构建了城市中可观的物质空间与人类的精神空间。我们应当将建筑设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来完善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中的文化精神生态。艺术设计不可只注重商业化与产业化,而应当将构建人类的精神空间,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作为目标。扩大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养,比如,建筑设计专业学生除了所学基本专业课程外,还可以选修心理方面的课程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进行多学科思维融合与跨专业能力融合,加强建筑设计专业全方位育人要求,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文学修养、哲学思维引领的多学科融合。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评价等从多环节多维度考察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成果和差异化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在如今商业消费侵占人性与个性、分解个人精神、控制人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下,环境艺术不能被低端品味与商业化所局限,而应当凭借设计师的艺术设计观念,将人们向真善美指引。这样既可以优化建筑设计自我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让社会文化摆脱生态窘境。设计的艺术化发展是必定的形势,是原有人性的回归,而建筑设计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人情化的精神生态教学设计

课程构建必须关注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根本宗旨。时代的飞速变换,造成了人们心里的焦虑与不安,人们既想要寻找到精神上的安慰,又尝试利用如今的科技改善心态,再造自我的审美观,来适应当代生活。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是构建课程群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提升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强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物质需求渐渐被满足以后,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日益强烈,日益深入,这就是精神生态设计的社会文化源泉。加强高校学生参与“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度,通过大赛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和项目分析,开辟新的创新之路,开拓新的客户关注点,开发新产品的买点,进而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设计创新能力。

建筑设计既涉及到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并且其与文化精神、社会环境、资源丰富程度、历史背景等也是密切相连的。人是具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因此人们所构建的“第二自然”,都富含着人情关怀,而环境在人们眼中则成为了有情感的物体。虽然很难充分掌握人类的情感接触点,但若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就应当在设计中注入自我的情感同时能够引起客户的共鸣。优秀作品的身后,往往呈现着设计师对于注重环境、注重人文的情感流露。

建筑设计在“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寄托着当代人情化的内涵。人情化艺术设计是人们在设计环境时所追寻的最终目标,这种设计手段既能够帮助人类完成期愿,又可以推动人们去探寻美、去倾诉自我情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对于申报书、项目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创新性设计作品等内容进行了训练,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

三、多元化的精神生态教学设计

达尔文的进化论,以他的角度出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主要受种族、环境、时代等要素所制约。课程群建设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之间不会主动发生关联,需要教师秉持课程群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同时还指出:丹纳将各种植物仅能在确定的天时地利中生长作为依据,证明各种艺术的流派与种类仅能在特定的精神氛围中产生,以此表明艺术家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与环境,满足社会的需求,否则就会被抛弃。课程群构建的核心在于师资,而课程组是由课程群所隶属的师资构成的。因此,课程组是承载课程群构建工作的主体,邀请专业顶尖专家讲座、研讨,加强团队建设。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与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各种潜力,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丹纳看来,艺术家就犹如一颗种子,它的发芽、开花、结果都被其所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精神氛围所制约。而它的艺术哲学更显露出了系统、整体、有机的魅力,这与生态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

就如纬度的差异性造成植物的差异性一样,城市环境艺术也由于城市文化、历史的差异性,而造就了风格上的差异性。这就是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课程群构建要兼顾教师本身的发展,使教师在构建课程群的过程中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到在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时实现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目前建筑设计的强化彰显了设计中的人文性与地方性,所以设计师对人文哲学的探寻和感悟能够极大地影响着其所创设的作品。设计师应当渗透当地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模式、习惯以及价值观,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人生活的环境。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应当学会查阅、聆听与了解当地的生活、自然、人文与历史背景,这样所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切合当地人的生活,彰显出当地的文化精神生态,以此展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结束语:

虽然建筑设计的前提是满足物质主体的需要,然而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还应当将设计师对外界环境与设计自身的情感领会作为基础,所以开发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共建课程群,校企教学实训内容的无缝对接,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横向课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资源的整合,加强实训内容的融合,开发新的教学创新思路,提升创新竞争力。这就是每个设计师的设计风格,这在生态观上能够转化成文化生态中多样的“艺术品种”,在文化生态系统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明,杜天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研究团,《大众文艺》.2017年

[2]王杰.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之思[J].中外企业家,2020(11):237-238.

[3]张进.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核心探究[J].艺术品鉴,2015.09

作者简介:

岳明(1987.06—),男,汉族,云南曲靖人,大学本科,在读硕士,云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探讨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参数化虚拟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