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雁媛 冀霞 李霁红
(大同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 大同 037000)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在临床上较常见,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并发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和高胆红素血症等会加重肝功能损害的疾病,其中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不仅代表患者肝细胞严重损伤,还会影响患者的其他脏器的功能,少数患者易进展为重型肝炎,临床治疗难度加大,疗程长,故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中至关重要。
1.1 一般资料 将160 例肝实质性疾病伴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于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其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急性发作、肝炎肝硬化(乙型)代偿期及失代偿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药物性肝炎分别为30 例、35 例、25 例、38 例和32 例,并排除肝衰竭(PTA <40%)以上病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73 例患者中,男53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5.8 岁;治疗组87 例患者中,男56 例,女31 例,平均年龄46.5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首先治疗病因的同时给予腺苷蛋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和多烯磷酯酰胆碱中的2 ~4 种药物常规护肝、降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15mg/(kg·d)的熊去氧胆酸(德国福克大药厂生产)口服。两组患者在治疗以第2w、4w、6w 为时间点观察肝功能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3 观察项目
检测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TBiL(血清总胆红素)、D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w 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差异不大(P>0.05);治疗4W 后特别持续治疗6W 后治疗组的胆红素下降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DBiL(μmol/L)指标的比较分析(±s,μ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TBiL、DBiL(μmol/L)指标的比较分析(±s,μ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w 后 治疗4w 后 治疗6w 后TBiL DBiL TBiL DBiL TBiL DBiL TBiL DBiL治疗组 87 402.2±75.6 382.1±65.2 348.1±56.2 273.3±46.8 133.5±23.6 116.8±16.2 53.5±15.3 36.2±8.3对照组 73 392.5±81.3 386.3±62.7 358.1±61.5 298.5±52.3 186.5±43.8 156.4±36.5 103.5±26.5 78.2±10.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肝细胞性黄疸是患者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堵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相通,导致部分结合胆红素反流至血循环,使得血清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1]。若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情较为严重,代表患者大量肝细胞损伤或坏死,从而导致肝病重症化或肝硬化,进步一加重肝纤维化。而熊去氧胆酸具有促进毛细胆管分泌磷酸盐的作用,可加强胆汁的分泌,在加大胆汁流量的同时有助于胆汁酸的排泄[2-3]。此外,熊去氧胆酸对肝细胞中ATP 的释放具有诱导作用,有助于胆管细胞的分泌,同时对肠道重吸收胆汁酸具有抑制作用,而熊去氧胆酸利胆和降低胆汁酸毒性的作用避免了肝脏内氧胆酸和石胆酸的潴留,降低了对肝细胞的损害。且熊去氧胆酸对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的抑制作用降低胆管上皮细胞免疫应答,增加糖皮质激素应答基因表达,刺激了MRP2 的表达[4-5],从而促进结合型胆红素向胆管内排泄,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
本次研究,治疗组87 例患者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数值均有显著下降,但是, 在血清总胆红素(TBil),DBiL(血清直接胆红素)的对比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W 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病程明显缩短。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如黄疸、乏力、纳差、腹胀、肝区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甚至症状消失。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在有效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