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美国文学史”课程为例

2020-09-04 07:14王晓梅
英语教师 2020年15期
关键词:福克纳文学史莫言

王晓梅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文学史”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作出了明确规定:“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运用专业知识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16年)》中对阅读理解的测试要求是“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文学原著”;《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2016年)》中对阅读理解的测试要求是“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分析所读材料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等”。这些能力养成的重任就交付在“美国文学史”课程上。

然而,近年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堪忧,存在“课程设置宽泛、课时分配缩水、教授内容繁多、教授方式单一”(王成峰 2017)、“被精读化”(朱刚2004)等问题,且教学格局固守单向文化,缺乏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的输入,造成中西双向文化交流缺失。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上课时不阅读、不讨论是一种常态。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慕课及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云班课是课时不足且内容庞复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最佳推手。鉴于此,尝试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云班课为载体,以在线自主学习为先导,以调动学生主体性为出发点,以混合式学习为理论依据,探索切实可行的“美国文学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何克抗(2004)认为:“所谓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黄文武 2015)。混合式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在线学习主要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采用补充模式,即保留原有课堂授课时间,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在线教学(索格飞、迟若冰 2018)。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云班课的使用,对“美国文学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新的设计,并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优势互补,探究基于慕课和云班课的“美国文学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基于慕课和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并结合“美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尝试对“美国文学史”课程进行慕课、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如下页图所示:

根据该教学模式的流程,“美国文学史”课程教学环节共分为“课前自学—课中内化—课后升华”三个阶段。以具体教学案例A Comparative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Mo Yan’s Red Sorghum(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莫言的《红高粱》比较研究)来展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第一阶段,课前自学:结合网络探究式学习和资源型学习。

课前自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课前需自主学习中国大学MOOC平台厦门大学李美华教授主持的“20世纪美国经典小说赏析”第六讲《〈喧哗与骚动〉——一首唱给美国南方的挽歌》的课程视频,做学习笔记,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同时,学生可在慕课论坛中与同伴交流所学、所感、所想,通过思维融合、信息融合对所学查漏补缺。通过自主学习和社会化学习,学生基本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基础知识。此外,教师根据教材和视频内容,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布置答疑讨论话题。例如:“What are William Faulkner’s novels mainly concerned about?”“What’s William Faulkn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South?”学生需认真观看慕课“20世纪美国经典小说赏析”第六讲《〈喧哗与骚动〉——一首唱给美国南方的挽歌》的6个小视频,并查阅相关文献,完成答疑讨论话题,最后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把讨论的成果制作成PPT。教师还可以在云班课上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如“请从大家族衰亡主题和写作视角这两个方面讨论福克纳和莫言的创作异同点”。学生可以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上传自己的见解。在慕课学习及云班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二阶段,课中内化:结合讲授型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即将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文学研究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展示、陈述自我观点的能力。课堂教学包括小组汇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分组讨论、成果交流及反馈评价等活动。

首先,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教师课前布置的答疑讨论话题的成果进行PPT展示,然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喧哗与骚动》的节选片段进行细读,更深层次地理解福克纳的写作风格、主题、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在学生细读文本时,教师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思想讨论,层层深入地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进而培养其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徐天戍 2015)。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从大家族衰亡主题、儿童写作视角及痴傻人视角三个方面对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莫言的《红高粱》进行比较研究。学生可基于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完成研讨任务。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参与小组讨论,并给予建设性的辅导答疑。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就研讨任务的某一小点汇报交流研讨成果,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最后,教师可灵活采用生生互评、师生问答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小组汇报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这种师生互动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的互评也为教师日后的成绩分析提供了参考(张金磊2012)。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福克纳和莫言在主题与写作视角方面的异同点进行适当补充。中美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汇报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莫言的《红高粱》比较研究结果时,发现二人在创作时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用到了儿童视角和痴傻人视角,都谈论到了大家族衰败和种种恶的主题。同时,二人的创作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福克纳和莫言对故乡的态度迥异,这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思想:美国南方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福克纳对莫言创作的影响,更深刻地感悟到中西方文学之间的潜对话及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阶段,课后升华:结合游戏化学习、研究型学习和网络探究式学习。

这一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该阶段包括文学作品表演、文学批评拓展活动及测试。文学作品表演主要是学生将所学文学作品《喧哗与骚动》的某个选段通过表演的形式进行再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首先,在分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既要理解所表演作品选段的内容,又要熟悉作品主题、创作背景、人物塑造、内心活动。这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其自主学习效果,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及批判能力,要求他们完成教师在云班课答疑讨论中设置的相关文学批评拓展话题讨论,如“福克纳和莫言小说大家族衰败主题、女性形象、儿童叙述视角、痴傻人视角、恶的主题比较研究”,针对该话题中的任何一个小点撰写学习心得,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获取知识和经验,并在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后,提出新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最终完成课程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及时的指导,如学术论文规范、论文框架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等。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学生要完成云班课的测试活动。测试内容为福克纳创作背景、主要代表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基础文学知识。

四、结论

基于慕课和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前置了基础知识学习环节,把“布卢姆分类法中高层次的内容设置在课堂上”(Raths,D 2013),极大地延伸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这样,课上教学变为有方向性、有针对性的答疑、研讨,并加入了中西文学对比研究,变单向文化学习为双向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使学生内化课前从慕课上所学的知识,让知识升华阶段延伸至课外。学生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表演、文学批评写作等创造性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师生在不断互动、协助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教师辅助促进”,使学生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及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福克纳文学史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没见到他
莫言:虚伪的文学
一封未开启的信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