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抽脓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分析

2020-09-04 06:40冯艳玉贾兴东宿士智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9期
关键词:脓腔脓液哺乳

冯艳玉 贾兴东 刘 建 王 继 宿士智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普外科,北京 102600)

乳腺脓肿是哺乳期女性常见疾病,好发于初产妇,主要病因为细菌入侵及乳汁淤积。乳腺脓肿传统治疗方法是切开脓肿、放置引流、定期换药。但该术式创伤大,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愈合时间较长,且伴有过高的非计划性停止哺乳率[1]。近年来,穿刺抽脓(盲抽或超声引导)被部分医院用于乳腺脓肿的治疗,但既往报道主要为回顾性研究,证据强度稍低。我院近年来也开展了穿刺抽脓治疗,并将其作为多数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方式,为评估穿刺抽脓的治疗效果,我们设计了该前瞻性队列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在大兴区人民医院乳腺门诊接受外科治疗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入组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①符合乳腺脓肿的诊断标准,包括具备相应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证实,且志愿入组;②初始外科治疗方法为穿刺抽脓术或传统切开引流术。如治疗过程中不能配合治疗、失访、重要资料缺失则予以剔除。

1.2 治疗方法的选择:确诊哺乳期乳腺脓肿后,向患者交代可选的治疗方法及其利弊,由患者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临床医师不强制规定患者必须采取何种治疗。

1.3 资料的收集:记录入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年龄、产后时间、脓腔最大径、起病时间、脓肿位置、脓肿距离皮肤深度、麻醉情况、操作次数(抽吸或换药次数)、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频分,满分10分)、痊愈时间、遗留瘢痕;为评估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同时记录可能的并发症,比如创面出血、血肿、感染、乳漏、穿刺损伤等。

1.4 疗效的评估:如采取某种治疗方法后治疗有效,脓肿逐渐缩小、消失,则认为该治疗成功。如治疗3 d后病情无明显缓解或者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方式则认为治疗失败。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资料)或秩和检验(非正态分资料布)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穿刺抽脓组(简称穿刺组)36例,平均脓肿最大径约3.5 cm,治疗成功32例;出血并形成血肿者2例,针道流脓超过1 d者5例,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胸肌、胸壁损伤,无乳漏。传统切开引流手术组(简称传统手术组)初始治疗18例,平均脓肿最大径3.8 cm,均获得治疗成功;乳漏2例,对症治疗后痊愈。两组患者之间年龄、脓肿最大径、脓肿位置、脓肿深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穿刺组多未采用麻醉,传统手术组均采用局部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穿刺组治疗成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见表1。

2.2 手术效果对比:与传统手术组相比,穿刺组治疗次数明显更少、疼痛评分明显更低、痊愈时间明显更短、遗留瘢痕明显更小、非计划停止哺乳率更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患者一般情况

表2 穿刺成功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对比

表3 穿刺抽脓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对比

2.3 穿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通过32例穿刺治疗成功组与4例穿刺治疗失败组之间的对比我们发现,两组之间年龄、起病时间、脓肿位置、脓肿深度无明显差异,成功组产后时间更短,脓肿最大径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 论

乳腺脓肿为乳腺外科门诊常见病,通常继发于急性乳腺炎,其发生与患者缺乏哺乳经验、不注意乳头卫生以及乳头破损等有关,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与全身其他浅表脓肿类似,一旦形成脓肿,通常需要切开引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及哺乳意愿的提高,传统手术的弊端逐渐重视,很多学者开始探索穿刺抽脓等“微创”治疗手段。

本研究证实,穿刺抽脓治疗总体安全、有效。穿刺抽脓治愈率88.8%(4/36),平均痊愈时间9.2 d;平均脓肿最大径、脓肿深度、脓肿位置与传统手术组相当,但损伤更小,疼痛更轻,恢复更快,与之前报道类似[2-4]。穿刺成功组患者非计划停止哺乳率为0,明显低于既往报道,考虑与我们充分告知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始终鼓励患者哺乳有关。

穿刺抽脓有一定操作技巧。穿刺点宜选在脓腔表面距离体表较近、且距离乳头较远位置。多数患者无需麻醉,对于恐惧心理强、预计穿刺时间长或者脓肿较深患者可考虑局部麻醉。表浅脓肿多数情况下无需超声引导,深部脓肿、复杂脓肿或者初期抽吸效果不佳时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穿刺针可选择10 mL或50 mL注射器、套管针、静脉留置针、猪尾导管等,多数情况下我们选用50 mL注射器。如脓肿内有分隔,可用穿刺针在脓腔内轻轻转动,利用针尖切断脓腔间分隔。穿刺完毕后局部压迫数分钟,初次抽吸脓液送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通常间隔1~3 d抽吸1次,如用较粗穿刺针反复穿刺仍不能抽出脓液,即使彩超提示仍有少量脓液,通常也可自愈。

穿刺抽脓有一定失败率。有研究表明,41%的患者治疗失败,需中转为传统手术[4],穿刺抽脓失败的危险因素包括:脓肿>5 cm、初次吸出脓液量较大、脓肿位于中央区、起病时间长等[4-5]。本研究表明,脓肿最大径较大是穿刺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考虑较大脓肿通常合并分隔,难以将每一个分隔内脓液吸净,另外较大脓肿内脓液较多,有时难以彻底抽出,需要抽吸次数增多,增加了失败风险。本研究还发现,产后时间较短者更容易治疗失败,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哺乳早期乳管排出不畅、乳汁容易淤积有关。

尽管传统切开引流术的弊端比较明显,但操作相对简单,治愈率高,仍然是乳腺脓肿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脓肿已经自行溃破、位置非常表浅,或者无法耐受抽吸时建议行切开引流术。我们对传统手术做了一定改良,主要体现在切口长度的缩小上,痊愈后平均遗留瘢痕1.9 cm,也能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总之,穿刺抽脓治疗较小乳腺脓肿安全、有效,与传统手术相比能明显减轻治疗期间疼痛,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治疗次数,缩小瘢痕长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对于较大脓肿,治疗失败率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其治疗价值。

猜你喜欢
脓腔脓液哺乳
遇到恼人的“火疖子”,该怎么办
会哺乳的树
游离股外侧肌皮瓣治疗合并巨大脓腔的慢性脓胸疗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研究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康复新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颜面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脓腔破溃愈合1 例
乳腺炎患者乳腺脓液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平躺,一个错误的哺乳姿势
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介入置管的保守治疗效果探讨
我院2013年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