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燕 王桂云
摘 要:民族高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领域。加强对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至关重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高校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优秀少数民族人才,推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
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全校学生65%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高校的特殊性,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学校当前具体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方法做简要论述。
一、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原汁原味的品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就是存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之中的反复出现并一再论述的具有规律性的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商品货币关系入手,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层层剖析,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斗争入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指明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和总结了人类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社会历史观,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理论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让青年学生真正走进马克思,原汁原味的品读和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高远理想和博大情怀,让马克思主义赢得青年学生而“永葆其美妙之青春”。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条件教育基础相对薄弱,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不理解、学不深”的现象。为了提高全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西北民族大学除按照国家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理论课程外,还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读原著、读经典的要求,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撰写读后感,推选优秀作品编撰成册。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学校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针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向全校学生进行理论宣讲和教育,定期举办理论热点面对面等活动为同学们解疑答惑。通过积极引导同学们组织成立读书小组、社团,及网络学习平台主动学习理论,提升青年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一名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的时代新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民族理论的思想,系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科学揭示出了民族和民族問题的发展规律,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3],深刻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形成时期,列宁、斯大林从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管理的角度探讨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历史和革命实际继承、发展和丰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是人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为了让同学们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西北民族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系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创建活动工作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与服务全过程之中,每年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一院一节一特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期间举办“民族之韵”民族乐器大赛、“民族之声”民歌大赛、“和之韵”合唱比赛、校园锅庄舞大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公寓文化创建与展示等活动,让同学们领略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彩文化乐园。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同学们明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团结奋斗。
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演进历程,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精髓,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认知,坚定“四个自信”,对我们今天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坚定信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恩格斯曾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更够“永葆其青春”,具有穿越时代、超越国度、影响世界的理论生命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始终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开放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发展史。早在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便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首次明确地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教条化,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一经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具,找到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方法,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具体地历史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国内发展问题和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越要以高度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西北民族大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活动为基础,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宣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演進历程为主线,突出强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高举一面旗帜、探索一条道路、追逐一个梦想、发展一个理论的艰辛探索史、奋斗史。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党旗在我心中、升国旗仪式、表白祖国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爱国主义主旋律沁润每个同学的心田,让同学们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成为一个筑梦、追梦、圆梦的新时代奋斗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民族高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还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思想理论;学习马克思作为一名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千年第一思想家”的传奇一生,感悟信仰的力量和马克思伟大的人格魅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中国青年身上散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18年5月2日
[2]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2017年9月29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作者简介:
蒋春燕,女,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桂云,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