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形势下基层人才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0-09-03 02:12刘宗贵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0期

摘 要:上犹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健全和完善人才运行机制,大力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使全县人才队伍总量增速加快,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改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上犹;人才工作;实践培养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上犹县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事关全县今后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拓宽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政策,创优人才环境,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稳步提升,人才作用逐步发挥,为“加快同城发展,加速绿色赶超”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上犹县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人才878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六支人才队伍中,党政人才1738人,占人才总量的19.8%;专业技术人才4006人,占人才总量的45.6%;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76人,占人才总量的11.1%;高技能人才157人,占人才总量的1.8%;农村实用人才1887人,占人才总量的21.5%,社会工作人才16人,占人才总量的0.2%。从全县六支人才队伍所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情况看,目前党政人才相对较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农、林、水、城建、交运、金融、文化、旅游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还相当缺乏。全县人才总量小,人才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领导重视,引才渠道逐步拓宽。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是采取“考、招、聘、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招考选聘人才。2018年至今,全县共招录机关公务员44名,招聘事业单位人员427名,政策性安置进入208名。二是通过聘用、兼职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了美国纳米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魏启明院士及其团队,创建了京禾纳米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三是推进“犹商回归”工程,吸引在外犹人返乡创业。建立了349名在外犹商人才信息库。举办了春节犹商返乡招商推介会。

2.完善措施,人才素质逐步提升。一是建立了体系健全的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立了以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的党政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和教师培训基地。二是加大了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网络培训、外出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自2018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培训人才近5000多人次。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培养人才。近年来,每年都选用开放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干部加入招商小分队和参与“六大攻坚战”,让干部在“战火前线”得到锻炼。

3.创优环境,人才作用逐步发挥。一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推行了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及党群机关“凡进必考”用人制度,选拔了年轻优秀干部到村任职,深化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制定落实了人才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吸引县外专业技术人员调入上犹县工作的意见》和《上犹县向重点工业企业选派人才挂点服务专员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落实了省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的文件政策。兴建人才公寓296套、新市民公寓1082套。三是开展了优秀人才的奖励表彰工作。对新培养引进的省级高层次人才、市级高层次人才、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发放人才特殊津贴、住房补贴和“犹江英才服务卡”。

三、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截止2019年底,全县人才总量仅占总人口数的2.7%,远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行业分布来看,文教、卫计、交运、金融、城建、文化、旅游、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教育系统,初中和高中数理化等理科专业教师十分紧缺,教师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卫计系统既缺少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公共卫生、妇产科、麻醉、医学影像等专业人员,乡镇卫生院相当部分医生一人多岗。农林水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不高、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够、专业人才断层等问题。城建、交运、金融、文化、旅游等单位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且经常出现无才可用。

2.人才结构不合理。全县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一是党政人才相对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目前全县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比为1:2.3。二是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员少。2019年底全县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仅30人,只占人才总量0.21%。从专业技术职称来看,目前有高级职称的518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2.9%;中级职称的135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3.9%;初级职称的212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3.2%。初级职称人数占比大,高级职称人数的比例严重偏低,且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三是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全县现有人才队伍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少。四是机关的人才相对多,基层的人才相对少。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中了全县大部分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地制約了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

3.人才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一是缺乏完善配套的人才政策。我县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交流、保障、激励等方面还缺乏全面、系统、配套的人才政策。二是人才工作投入不足。我县财政预算未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绝大多数部门、单位培训经费有限,人才培训主要依靠上级部门。三是部分单位编制不足,受身份、编制影响,人才引进、交流困难。有些单位编制不足,存在满编甚至超编现象。四是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问题突出。目前,按编制定岗位的规定使许多有职称的人才无法聘任相应职级的岗位,不能享受相应待遇。

4.人才工作环境不够优。一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全县绝大多数人才的工资待遇只与职务级别或专业技术职称挂钩,干多干少、贡献大小一个样。二是人才使用不合理。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有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能专心搞业务,经常被抽调借用;有些单位和乡镇把专业技术人才安排从事非专业工作;有些用人单位因难于招聘所需专业人才而把此专业人才用于彼专业。三是人才待遇偏低。新就业的大学生工资水平偏低,人心不稳;教师对无年终奖励性考核奖金存抱怨心理;部分乡镇医院工资难于正常发放,工作不安心。

四、加强人才工作的对策思考

1.完善政策措施,落实人才强县战略。一是制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要开展人才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各用人单位的人才现状,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为县内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人事人才服务。要根据各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确定人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上犹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今后一个时期加强人才工作提供指南。二要制定配套的人才政策。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地好的政策措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政策。三要加大人才工作投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紧缺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等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支助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四要切实解决影响引才、留才、用才的身份编制、职称评聘问题。根据各部门职能的变化,对部门编制职数进行统筹调剂,打破编制身份终身制,畅通身份编制进出通道,切实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因身份、岗位、职位原因而影响人才引进、交流、使用的问题。

2.转变思想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一要创新机制引人才。要加强人才引进的组织领导,在引才计划上要坚持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原则,听取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做到缺什么人才招什么人才、缺什么专业招什么专业,要把握人才招聘时间,创新人才聘用方式,高学历人才、紧缺人才坚持到高等院校现场报名、面试,提高引才的成功率。二要放宽视野引人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要积极联系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产业引进”、“项目引进”、“课题引进”,以及技术指导、兼职兼薪、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三要通过招商引人才。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通过招商引资促使项目资金投入与人才引进齐头并进,实现引资和引才同步。要着力抓好“犹商回归”工程,加强与在外犹商的联系沟通和感情交流,引导其返乡创业。

3.关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一是关心人才。一方面要根据县人才政策关心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要适当提高工资福利;另一方面要关心他们的政治待遇,在入党、提拔、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面予以倾斜。二要善用人才。要对现有各级各类人才按所学专业、个人特长等进行归门别类,逐步调整到对口部门或岗位工作,切实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三要敢用人才。不唯学历、资历、身份,及时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四要激励人才。要在人才的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激励各类人才争创一流业绩。

4.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一要抓培训。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分类别、分层次制定人才培训规划。要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专家讲座、挂职锻炼、外出交流等多种方式拓宽培训渠道。二要强教育。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下大气力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我县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三要重实践。要大力推行机关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企业人才进车间、农业人才到田地、建设人才到工地,让各類人才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重大项目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锻炼提高。

参考文献:

[1]胡路福、马贵舫.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政策措施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6(12)

[2]马抗美.新时代人才流动的新导向--鼓励人才沉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J].人民论坛-思想理论,2018

[3]李润红、杨兴强.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J].企业导报,2013(4)

作者简介:

刘宗贵(1969--)男,本科学历。中共上犹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党建、精准扶贫、县域经济以及当地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