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侠
[摘 要]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伟大实践创新。本文拟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单案例研究,通过建立“小混合”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师资团队互融机制、形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等作质性实践与探索,以期为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 治理结构 办学模式 探究
课题:本文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9年校级重点教改课题《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实践与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1901)。
我国混合所有制办学现状
社会力量参与混合办学的形式各异,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公办学校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大混合”模式;另一种是在学校内部建立校企联办二级学院的“小混合”模式。由于“小混合”对于学校而言,主体性质不变,大的管理体制不变,在管理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是当前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主流。从相关研究成果看,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权结构多元、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科学有效、校企合作深层化,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但依然存在不适应和不协调的一些问题,诸如学校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在混合所有制下失去自身的管控权;企业担心既得利益无法保障,会失去生产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等;国家还没有一部法律就混合所有制办学进行权威的描述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顺利开展。
本文拟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作质性实践与探索。以期为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和参考。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自2010年以来,一直尝试与企业开展“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学院已与西安皇冠假日酒店、京东物流等225家知名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基本做到了每个专业至少与一个高水平知名企业合作,分别探索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订单培养、冠名班、现代学徒制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企业选派技术骨干直接到校与教师共同研究开课计划,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传播企业文化,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直接到企业生产现场实训和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和技能提升,实现高质量就业。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学院初步形成了 “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校企 “双主体”育人的运行机制。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通畅的地方。企业技术人员大多数精力用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与教师融合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还不能有机结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改变校企合作现状的有效途径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可在现有校企合作框架模式下,选择其中势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专业群为单位,分别建立公私联办、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小混合”二级学院。学院以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管理等要素作价入股,企业以投入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条件等作价入股,明确股权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办学和治理主体责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体制,实现“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的共赢目标。
1.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是“小混合”二级学院内部组织、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系统的制度及运行逻辑的布局设计,需要根植于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制度设计,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其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的体现。
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成立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理事会章程》规定校企双方产权关系和收益处置办法;对各主体的责任、权力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理事会是学院的决策机构,拥有治理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相应的办学自主权;理事会人员配置遵循交叉选派原则,按照各方出资比例分配理事会成员名额和投票权;契约精神、法治理念将成为治理的根本原则,确保双方对共同体实行共建、共管、共荣、共担。
在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完善管理制度与运行程序,依靠制度和程序来推动工作。遵循《理事会章程》,认真贯彻落实理事会决议和部署;制定《人事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做好教育教学与生产管理之间的平衡,使两者能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2.完善师资团队互融机制
“小混合”二级学院师资团队的组建,需校企双方人力资源优势共享,相互融通,由双方各自抽调相关骨干人员组成。人员规模依据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及生产、教学任务按照1∶10的比例配置。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与实施教学。教学团队是整个师资队伍的核心,负责专业建设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上学院专任教师以负责课程体系的构建及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为主,企業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技能学习指导,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但一定是双方互融互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向、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师资队伍管理由内部封闭式管理向市场开放型管理转变。第一,教师与企业人员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担任相关生产经营部门负责人,一方面在一线积极参加实践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可根据市场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完善提供参考意见,同时还可成为企业培训师,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二,发挥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耦合作用,实行原有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职级与薪酬相融通制度。
3.形成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市场人才红利,是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的远景目标。所以在探索教学模式时,应从实际出发,以国家产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准则。
在具体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和生产实践各环节,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增强职业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组织协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不断厚植工匠文化,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德技双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首先,实施双向激励,增强校企双方合作意愿,密切合作關系。理事会要未雨绸缪解决好“非公资本功利性(企业)与教育公益性(学校)”之间的矛盾。协调学院要让渡于企业相应的权益,消除企业“既得利益无法保障,失去话语权和生产控制权”的担心,保障产教融合员工的基本权益。企业要增强对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为学院提供技术、设备、技术人员的支持和保障,发挥经济和市场优势,搭建教学实践平台。
其次,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办法,健全薪酬制度。混合所有制建立初期,尽量保持教师身份不变,消除教师顾虑,可依然按照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管理。随着“小混合”二级学院的发展,理事会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人事制度与以教学为主的人事制度相融合的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所有人员在职称职务晋升、奖惩、外出学习培训机会等方面一视同仁。
第三,学院一方要考虑每年需专门预算部分资金设立科研、创新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在生产教学、创新驱动及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职工,以促进混合所有制办学顺利开展及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素森:《混合所有制高校与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改革的框架设计》,http://nramve.sdm.net.cn/info/1052/1143.htm,2018年1月。
[2]朱跃东、何风梅、李玮炜:《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典型模式、阻力与建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5期,第41-48页。
[3]周桂瑾、俞林、顾惠明:《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改革路径及现代治理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6期,第21-24页。
[4]刘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第30-34页。
[5]赵志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规范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第15-18页。
[6]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实“三个融合”》,《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第1-3页。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